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安徽部分秋季水稻病蟲偏重發生(圖)
安徽部分秋季水稻病蟲偏重發生(圖)
農業網   時間:2018/8/28 13:52:00  來源:安徽日報  閱讀數:486

水稻

  安徽省秋季水稻病蟲總體呈現中等至偏重發生,其中稻飛虱在沿江江南、沿淮和大別山區部分稻區偏重發生,稻縱卷葉螟在沿江和皖西南稻區晚稻中等發生,混栽稻區三代二化螟中等發生,遲熟單季稻和雙季晚稻感病品種稻瘟病、稻曲病偏重發生,存在大流行風險,水稻紋枯病偏重發生。專家預計,全省主要水稻病蟲害發生面積約4600萬畝次,需防面積約5500萬畝次。

  稻飛虱專家預計,稻飛虱全省中等發生,發生面積約1000萬畝次,低齡若蟲高峰期分別在8月中旬后期和9月上旬末。

  植保部門田間調查發現,當前田間稻飛虱蟲、卵量總體偏低,但區域、田塊間差異大。大多數稻區比近3年同期均值減少7.9-82.9%,但霍邱縣、六安市裕安區和霍山縣平均百叢蟲量分別為854頭、780頭和480頭,數量相對較高。據省氣象部門預報,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在此期間,安徽省遲熟單季稻和雙季晚稻多處于孕穗至灌漿期,晚秋不涼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食料條件有利于稻飛虱發生。

  具體防治指標是,當稻飛虱孕、抽穗期百叢低齡若蟲1500頭,齊穗期以后百叢低齡若蟲2000頭時,農戶可選用烯啶蟲胺、呋蟲胺、氟啶蟲胺腈、三氟苯嘧啶、烯啶·吡蚜酮等藥劑進行防治。

  水稻穗期病害專家預計,稻瘟病發生面積約600萬畝,稻曲病發生面積約800萬畝。近年來安徽省受種植制度改變、氣候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稻瘟病、稻曲病在晚稻感病品種上重發頻率高,且發生面積大,造成田間菌源廣泛,基數大。

  植保部門田間調查發現,全省多數地區遲熟單季稻和雙季晚稻稻葉瘟普遍見病,發病田塊病葉率一般為0.1-17.2%,比近3年同期均值低1.7-92.3%,但局部稻區病情較重,潛山縣重發田塊病葉率高達53.6%。安徽省部分遲熟兩系雜交稻和粳、糯稻品種易感稻瘟病和稻曲病,加之各地感病品種種植面積比例高達50-80%,有利于后期以稻瘟病、稻曲病為主的穗期病害發生流行。

  具體防治指標是,稻瘟病葉瘟,發現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葉率達3-5%時施藥防治1-2次;稻穗瘟、稻曲病要分別于水稻抽穗前3-5天、10-15天藥劑預防,如遇陰雨天氣,*次防治后7-10天再防治*。防治稻瘟病可選用三環唑、稻瘟靈、稻瘟酰胺、肟菌·戊唑醇、春雷·三環唑、咪銅·氟環唑等;防治稻曲病可選用戊唑醇、戊唑·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噻呋·嘧苷素、氟環唑、咪銅·氟環唑等。

  稻縱卷葉螟專家預計,稻縱卷葉螟全省總體偏輕發生,發生面積約600萬畝次,低齡幼蟲盛期在9月上旬。

  植保部門田間調查發現,大多數稻區在7月27日前后出現成蟲遷入峰,峰日平均畝蛾量一般在82-620頭,普遍低于近年同期,但皖南和皖西南稻區的廣德縣、潛山縣、懷寧縣和望江縣峰日平均畝蛾量分別為1808頭、3260頭、1550頭和1100頭,數量較高。9月上旬六(4)代稻縱卷葉螟發生高峰期間,安徽省遲熟單季稻和雙季晚稻多處孕穗至抽穗期,食料條件較適宜且易造成集中為害。具體防治指標是,當稻縱卷葉螟孕、抽穗期為百叢低齡幼蟲50頭時,農戶可選用阿維·氯苯酰、阿維·抑食肼、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氰氟蟲腙、茚蟲威等藥劑進行防治。

  二化螟專家預計,三代二化螟全省偏輕發生,發生面積約400萬畝,卵孵盛期大多在9月上旬。今年全省單、雙晚破口期大多在8月下旬后期至9月中旬,有利于三代二化螟鉆蛀為害。比常年偏高的氣候條件也有利于二化螟發生。具體防治指標是,當二化螟每畝累計卵量100塊時,農戶可選用阿維·氯苯酰、氯蟲苯甲酰胺、甲維·甲蟲肼等藥劑進行防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zw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