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的巴南天坪山上,到處是一派金黃色的景象,一塊塊稻田里,顆顆飽滿的稻穗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熠熠生輝。“馬上就開始收割了,山上要比山下晚熟幾天。”當地種植大戶劉昌元樂呵呵地說道,“今年收成肯定差不了。”
要是放在早些年,劉昌元很難想到,在這倒置的山地上,自己竟能種上優質水稻。不僅如此,通過“稻+N”的種養模式,他的水稻價格也翻了倍,家里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特殊地形帶來機遇
天坪山,位于巴南區二圣鎮與天星寺鎮之間,海拔650米左右,方圓約10平方公里,山頂平坦開闊,山邊懸崖峭壁,是一座典型的倒置低山。
“一般向斜成山,背斜成谷,但天坪山卻恰恰相反。”巴南區農委農技站負責人周光友介紹,天坪山與一般的山不同,由于坡度不大,相對來說較為平坦。正是這樣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天坪山上十分適宜種植水稻、水果等。
天坪山上有中坪村、集體村等幾個村子,今年56歲的劉昌元家住中坪村,種有水稻180余畝,是當地有名的種植大戶。他告訴筆者,幾年前,在區農技專家的指點下,他回鄉流轉土地,開始規模化種植水稻。“我把水稻品種換成了優質高效的,效果很不錯。”劉昌元說,*年下來,水稻的收成就達到了畝產1000斤左右,由于品質較好,每斤大米的價格也比普通的高出4成。
“稻+N”模式效益高
走近劉昌元的水稻田,遠遠就能聞到稻谷的香味。“前幾天我打聽了一下,今年每斤可以賣到4塊錢。”劉昌元告訴筆者,今年,他不但種了高山優質水稻,還在區農技站的幫助下,發展了50余畝“稻+N”農田。
筆者注意到,在部分水稻田里,劉昌元裝上了網,挖出了溝渠,魚、蝦、泥鰍在稻田里歡快地游來游去。
他給筆者算了算賬,一畝“稻+N”農田能產600斤左右的稻谷,加上喂魚養蝦,一畝田的產值可以上萬元。而且,這種農田種出來的生態大米,可以賣到每斤七八元。
據了解,目前,巴南區已發展“稻+N”農田種植3萬畝,“稻+魚”模式的畝產值可達9000元,“稻+鴨”模式達8500元,“稻+蝦”和“稻+鰍”的畝產值達到1.2萬元,而“稻+蛙”超過了兩萬元,“稻+菇”更是達到了2.5萬元。
高山種稻得到推廣
據介紹,在巴南區,除了天坪山外,樵坪山也是典型的倒置山地形。而該區在這兩座倒置山上共種植優質水稻1.2萬畝,占全區規模化水稻種植面積的1/5。
“倒置山種植出來的稻谷收購價格會高一些。”周光友告訴筆者,一般來說,稻谷的直接收購價在每斤1.3元左右,像劉昌元所種植出來的稻谷,收購價往往在1.8元左右,而且很受市場歡迎。
據悉,今年,巴南區以云篆山、天坪山、五彩豐盛等高山地區推廣優質水稻,并以點帶面,打響巴南高山稻米品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