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經濟時代已悄然來臨。“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在當今時代,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在不斷得到印證。去年年底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說:“新經濟其實是創造力經濟、想象力經濟。”
對于農業,想象力似乎不像光熱、水土、種子那樣必要。但農業現代化轉型,在“硬實力”相同的條件下,拼的可能正是想象力。
傳統農業的現代化轉型需要想象力。靠天吃飯、高強度、低產出,傳統農業一度被視為夕陽產業。要從拽耙扶犁的傳統耕作向綠色高效的現代農業轉型,需要一些打破常規的想象力。無論是高科技的種植方式,還是將農業生產與文化創意結合,再到五花八門的銷售方式,農業每向前邁進一步,背后都有想象的力量的推動。
適應不斷演進的消費市場需要想象力。曾經,農業生產主要是為了果腹,而隨著物質產品的極大富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也日益多元,這就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果北種”就是為了滿足都市農業的新需求,科技人員大膽想象,踏實鉆研,讓“橘生淮北”成為現實。
當然,農業想象力的比拼也不能完全天馬行空,否則就容易“水土不服”。
首先,拼想象力要扎根泥土,立足市場,絕不能脫離現實。想象必須以農業生產規律、地方的經濟和生態環境狀況等為根基,同時結合現有的科技發展水平。例如高建偉的成功,首先是認真考察了山西本地的氣候條件,還有臺灣成熟的種植技術做指導,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拼想象力不是不要職業態度和匠人精神。農業與其他產業有所不同,春種秋收的規律簡單卻容不得半點糊弄。即使再富有創造力的農業產品,如果品質不好,*終也得不到消費者的承認。農業拼想象力,更要拼質量,拼匠心。
*后,拼想象力還需要容錯機制和激勵機制的保駕護航。高學歷、高素質人才是發揮農業想象力的“干將”,要出臺相應政策,鼓勵他們返鄉創業。農業生產周期較長,而每一項創新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難免有試錯探索的過程。這時就需要社會對創新“失敗者”懷有理解和寬容的心態,也需要政府給予適當的補貼扶持政策,才能讓創新更有動力。
邁入想象力經濟時代,農業發展需要想象力,也必將超出人們的想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