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適宜其生長的溫度是7℃到16℃,溫度過高就會進入夏眠,這大大縮短了海參的生長周期。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楊紅生帶領的團隊經 4代連續選育,育成了耐高溫、度夏成活率高的 “東科1號”,適宜在山東和河北沿海池塘養殖。
歷經多年突破技術難關
“2005年夏季,我們以山東煙臺、青島、日照當地野生刺參群體繁育的養殖群體為基礎群體來源,從中收集并篩選出棘刺堅挺、體表健康無損傷且處于活動和攝食狀態的大規格親參700多頭,構建了育種基礎群體。 ”楊紅生表示,從2006年開始,團隊采用群體選育技術,對各世代苗種實施耐高溫和速生性狀選育,經4代連續選育成功。
針對我國當前養殖刺參群體存在的個體生長速度慢、夏眠時間長和度夏成活率低等影響產業發展的問題,刺參“東科1號”的育種目標是培育具有生長速度快和度夏成活率高的刺參新品種。從2006年4月開始,科研人員針對生長速度和度夏成活率兩個目標性狀開展了選擇育種。經過連續4個世代的累代選育,團隊于2015年培育出第四世代(G4)核心群體。實驗對比結果表明,在相同養殖條件下,與未經選育的當地普通刺參群體相比,G4代選育群體的生長速度、耐高溫能力和度夏成活率均獲得明顯提高,24月齡參平均體重和度夏成活率分別提高20%和10%以上,相較未選育刺參群體具有明顯優勢。經過遺傳學、生理生態和分子生物學檢測與分析,子代苗種的生長和耐高溫性狀遺傳穩定,符合水產新品種的申報條件。今年5月,農業部公布了2017年審定的18個水產新品種,“東科1號”位列其中獲得水產新品種認定。
生長速度快耐高溫能力強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山東東營、煙臺、威海與河北唐山等地分別開展了刺參“東科1號”的生產性養殖對比測試,總測試面積達1350畝。跟蹤測定結果表明,“東科1號”兩齡參的成活率比未選育的對照刺參群體提高12.7%以上,達到商品規格的“東科1號”兩齡參平均畝產比對照刺參群體提高20%以上,養殖效果明顯,深受養殖企業青睞。
“在刺參’東科1號’的選育過程中,刺參養殖業經歷了多次夏季極端高溫天氣的威脅,山東沿海池塘養殖的刺參發生了大面積死亡,而我們選育的’東科1號’新品種在池塘的度夏成活率比對照刺參提高13%以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工程師劉石林說。東科1號’新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耐高溫能力強、度夏成活率高等特點,便于推廣。同時,苗種繁育和中間培育技術成熟,產業需求迫切,應用前景廣闊。
新品種突破刺參養殖瓶頸
近年來,我國刺參養殖規模拓展迅猛,池塘、圍堰和淺海底播增養殖已成為熱點養殖模式。在發展刺參養殖的初期,由于尚未攻克人工育苗等技術難關,大多采用自然海區采捕野生刺參的方式。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刺參的需求量與日俱增,在利益的驅使下,未考慮刺參的自然恢復能力,引發過度捕撈,加之日益嚴重的海水污染,致使自然海區的野生刺參數量急劇下降,自然資源趨于枯竭。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數據顯示,近30-50年以來,野生刺參的生物資源量在日本下降了30%,韓國下降了40%,俄羅斯下降了80%,在中國下降了95%以上。
同時,隨著刺參產業規模的不斷拓展,種質退化、生長速度慢、抗逆能力差、病害頻發等一系列制約或潛在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也日益凸顯。尤其是2013年以來夏季極端高溫天氣的頻繁發生,對我國的刺參養殖造成了巨大損失,使產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對此,專家認為,為有效解決刺參產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引導這一優勢產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首先應從種質這一產業基礎環節著手,開展自然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與棲息地環境修復,同時加快集成利用傳統生物育種和現代生物育種技術等高科技手段,針對當前刺參養殖產業格局與未來發展趨勢,培育具有生長速度快、抗逆能力強的優質新品種,從而推進各產區刺參養殖產業的提質與持續增收增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