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捕撈業的年產值約為一千億美元,直接或間接支撐了全球10%到12%的人口,為29億人提供了超過20%的動物蛋白需求。
2017年,我國海洋漁業實現增加值4676億元,占我國海洋產業產值的15%。實際上,這個比例正變得越來越少,我國利用10%的海洋灘涂與水域面積,創造了23%的海洋GDP。
中國漁業也促進了世界漁業的發展增長方式和結構轉變。從一開始,大家就面臨“養捕之爭”的問題,到底是要發展養殖還是發展捕撈?我國*早以捕撈為主,但持續多年后,開始養捕兼顧。
對我國漁業來說,實現水產養護、拓展和高技術三大發展戰略和高效、優質、生態、健康和安全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有效途徑,就是要打造兩個產業:一是環境友好型的水產養殖業,二是加快推進深藍漁業建設。發展環境友好型的水產養殖業,其實就是實施養殖容量規劃管理,科學開展資源增殖放流活動,降低捕撈壓力,發展多功能、多效應漁業。而深藍漁業建設,目的就是擴大我們的養殖空間和減少局部污染。
值得關注的是,打造智慧漁業和數字漁業,是實現海洋漁業現代化的關鍵。它不僅可以提升海洋漁業的檔次和工業化水平,促進海洋漁業生產過程與監督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也能顯著提升海洋漁業生產和漁業管理決策的能力與水平,促進海洋漁業的轉型升級。
現代漁業產業分為水產養殖、捕撈、水產加工、流通和休閑漁業這五大產業。國家“十三五”漁業規劃的發展目標是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其中,減量增收的減量是減捕撈的量,并不是減養殖的量。當然,漁業現在所有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離開了科技,漁業就不會發展這么快,產量這么高,質量這么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