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說,在稻田里養一些魚,*多是吃掉一些雜草和害蟲,可在廟鎮的上海江凡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幾百畝“稻魚共生”的水稻田里,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發病率也分別減少了47%、36%。大自然的神奇,令農業專家們既感到不解又覺得驚喜。
引進稻花魚養殖
合作社負責人黃國超幾年前從浙江青田引進了稻花魚。稻花魚,又名田魚,是鯉魚的一個變種。顧名思義,“稻花魚”就是“一種愛吃稻花的魚”,稻田為稻花魚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食物來源,魚平時在深水區休息,餓了就在稻田淺水中穿梭吃稻花、蟲子(稻飛虱等)和草(禾本科雜草),如此可有效減少水稻蟲害和草害的發生。另一方面,魚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機肥。在這種“稻魚共生”模式下,可完全不使用化肥和農藥也能保證水稻正常生長。那么,養魚為何還能減少水稻病害?有專家推測是因為通過魚的活動,增加了水體的流動,疏松了土壤,為水稻提供了更優良的生長環境。
“稻魚共生”在浙江等地已有千年的種養歷史,并形成了穩定的消費市場,還是世界農業遺產,上過《舌尖上的中國》。但在上海市場,知道稻花魚的人并不多,黃國超是*個規模化種養者。當然,*個吃螃蟹的人,難免也要交一些學費。稻花魚繁育成本高,黃國超就嘗試在稻田里投放草魚苗,結果沒過多久,草魚就把水稻秧苗都吃光了。
眼下水稻收割在即,在這片“稻魚共生”的水稻田里,稻穗顆顆飽滿,稻葉依舊碧綠。在合作社旁用常規方法種植的水稻的承包戶連呼看不懂,問黃國超:“我天天在田里忙活,而你既不施肥又不打藥,怎么水稻長得比我田里的還好?”黃國超笑而不語。
畝產收益過萬元
黃國超,廟鎮鴿龍村人,幾年前剛接觸農業時,他還只是“玩票”性質。“那時養一些稻花魚種幾畝水稻,只是為了送送生意伙伴和朋友。尤其是市區的朋友,看到崇明的農產品,歡喜的不得了。”去年,黃國超看到了崇明發展不打化學農藥、不用化肥的“兩無化”水稻的消息,他心想:我的稻魚共生模式,不就是標準的“兩無化”嗎?
既然人人都愛綠色農產品,發展“兩無化”水稻又是崇明今后的發展方向,黃國超決定放下手中的生意,回到村里,一下子發展了200多畝“稻魚共生”的水稻田。親戚朋友都覺得黃國超很傻,放著蒸蒸日上的生意不做,卻把金錢和精力投入到風險高、收益低的農業上。可黃國超卻像著了魔,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一門心思撲在土地上。每天都能看見他開著奔馳車在狹窄的田間小道上轉悠,本就黝黑的皮膚,曬得更黑了。
說農業難賺錢,黃國超不服。他認真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和一般的“兩無化”水稻種植相比,通過養魚除草,節約了近三分之二的人力成本,畝產水稻可達到600斤以上,魚在200斤左右,經濟效益超過每畝1萬元。“一畝1萬元,200畝就是200萬元,我看誰還說農業收益低。而且從土地上種出來的200萬,比做生意賺的錢更有滿足感和喜悅感。”從小在農村長大,讓黃國超對農村和農業懷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
今年是黃國超的水稻和稻花魚公開銷售的*年,但憑著多年來在朋友圈中積累的良好口碑,離收割還有一段時間,訂單就像雪片一樣飛來。
未來的遠大計劃
“心大”的黃國超還有一個大計劃。稻花魚有全紅、大花、麻花等多種顏色,雖然不是觀賞魚,但觀賞價值不低,尤其是受到小朋友的喜愛,常常把它們當成金魚飼養。黃國超計劃發展農旅結合,推出“張網捕魚”、“渾水摸魚”等旅游項目。為此他精心設計了谷粒騎在魚背上的卡通圖標,開設了“江凡果蔬”的微信公眾號,并在稻田邊種滿了鮮花,這些舉措一下子“吸粉”不少。
水稻田里優良的生態環境,還吸引來了許多“不速之客”:螃蟹、小龍蝦、鯽魚,這些來客和稻花魚和平共處,相安無事。這讓黃國超受到啟發:今后還可以在稻田里養一些螃蟹和小龍蝦,這樣又能增加一筆可觀的收入。
除了自己賺錢,黃國超還要帶領鄉里鄉親致富,計劃把魚苗提供給其他水稻種植戶。“常規水稻價格低,而‘兩無化’水稻種植成本高,產量又低,我的這種模式正好可以破解這一難題。”黃國超說。大家都養稻花魚了,會不會對他產生影響?“我只提供魚苗和養殖技術,*關鍵的是魚苗繁育技術,概不外傳。這也是為什么浙江那邊稻花魚能長盛不衰的原因。”至于他為什么能偷師到魚苗繁育技術?黃國超神秘一笑:“都是朋友幫忙,朋友幫忙。”言語中透露著商人的精明和農民的狡黠。
還有人質疑黃國超究竟用不用農藥,黃國超指了指稻田里不時躍出水面的魚,“你看,要是用了化肥和農藥,這些魚哪能游得那么歡快呢?”
你若還是將信將疑,黃國超只好調出監控視頻——整個合作社里都裝上了探頭,可以將水稻和稻花魚的整個生長過程全程向大眾直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