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牽頭、國內十余家科研單位聯合參與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天山野果林退化生態保育與健康調控關鍵技術”,讓新疆伊犁天山局部區域一度枯死率高達80%的野果林呈現生態恢復趨勢。
順著基因組的追溯,我們日常食用的蘋果都可歸于一個源頭——新疆天山。野果從這里開始,向西演化形成西洋蘋果,向東演化形成中國早期的綿蘋果。這片保留了當今蘋果*全基因的野果林,經歷上百萬年的繁衍生息,近年來卻頻現大面積衰退和死亡。
“祖先林”一旦消逝,意味著一些珍貴的蘋果原始基因將再也找不回來。究竟什么原因導致了野果林退化?“國外有科學家曾認為是種群年齡結構趨向老齡化所致。”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副所長張元明說,“換句話說,他們認為野果林就是‘老死’了,屬于自然現象。”
但項目組科研團隊對新疆境內野果林生物多樣性做了詳盡的本底調查,得出結論:多種因素在共同起作用,蘋小吉丁蟲是“壓倒駱駝的*后一根稻草”。張元明介紹,死亡個體主要集中在中等偏小徑級的中幼齡個體,并非老齡個體死亡率高發;同時,由于林下放牧等人類擾動,導致野果林幼苗缺乏且更新存在嚴重障礙。
那么,如何拯救這個寶貴的原始基因庫?科學家利用COI基因構建了蘋小吉丁蟲系統發生樹,繪制了其可能的入侵及擴散路徑。他們還探明了蘋小吉丁蟲在野蘋果植株不同部位、枝條的選擇性分布規律,解析其生活史特征,提出每年7月5日至25日為成蟲防治的關鍵窗口期。
經過近三年的科研攻關,科研團隊已經在野果林生態退化過程、病蟲害發生規律以及人工輔助恢復措施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提出“物理措施+生物措施”的退化野果林生態恢復技術模式取得顯著效果。
同時,野蘋果優異基因資源挖掘與種質創新也在不斷進行。科研團隊克隆得到野蘋果抗寒相關MsICE1和MsCBF1轉錄因子,完成野蘋果高類黃酮蘋果優異種質CSR6R6的鑒定,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