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夕,門頭溝齋堂、雁翅、清水3個山區鎮的12個低收入村分別進駐了一個研學小組。來研學的是門頭溝區的年輕后備干部,共計40人。研學的方式很特殊——與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通過5天的“三同”體驗,梳理出各村的問題清單,并為村里脫困致富貢獻良策。
“三同”真能實現嗎?這些機關干部能聽到*真實的聲音嗎?研學小組能為低收入村脫困找到新路徑嗎?
鞋和腳不合適 增收脫困是難題
上午10點,駐村研學小組從門頭溝城區驅車70多公里來到了馬欄。負責接待的村干部在和我們簡單寒暄之后,就忙著給安排住處。駐村的3名成員分別是門頭溝區潭柘寺鎮副鎮長曹偉、門頭溝區農業局農業發展科科長李迪昂,門頭溝區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張昕。3人一同被安排到民俗戶于和花的家中。
“在這兒吃住都方便。”于和花熱情地把我們讓到院子里,前院后院各有一套房,院子中間有個天井。這幾年村里旅游火了,于大媽把4間房改成了客房,搞農家樂。我們去的那幾天,正好是工作日,沒什么游客,大媽收拾出其中的3間,讓我們住下。
當天的中午飯,也是在于大媽家解決,家常菜擺了一桌子。“您吃什么我們就吃什么,可別為我們忙活了。”于大媽的熱情讓隊員們有些不安。吃罷中午飯,幾個人就地在于大媽家搞起了調研,主題就是馬欄村脫困卡在了哪兒。
“進村之前,我們仨都做了功課。馬欄村有紅色資源,有生態資源,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按理說是不該受窮的。”研學小組組長曹偉說。而實際的情況是馬欄村313戶、564人中有69戶、131人仍是低收入戶,面臨著增收困難,癥結在哪里?
“你們不知道,我們馬欄村以前也輝煌過。”坐在院子的小天井里,于大媽講起了自己家的過往。2005年以前,礦產資源豐富的馬欄村有24個煤礦,家家戶戶靠“煤”掙錢,挖煤的,運煤的,村里每天來來往往三四千人,那時候于大媽自己開小吃部,炸油餅、燉肉、烙燒餅,生意極其興旺;老伴兒在礦上上班,一個月一家人凈收入1萬多元特別輕松。但2005年后,隨著門頭溝產業轉型,大小煤礦關停,收入一下就斷了。
于大媽的這番話,在組員們此后的調研中得到了印證:雖然守著豐富的旅游資源,馬欄村313戶人家中有接待能力的農戶只有7家,僅能同時接待200人左右,和馬欄村一年10萬人的游客接待量非常不匹配。對此,村干部也有苦衷,“現在村里住著的絕大多數是老年人,搞旅游想著是挺好,可要錢沒錢,要勞動力沒勞動力,要點子沒點子,好不容易村民集資入股搞了個馬欄大食堂,經濟效益也不高。”
“政府不是安排了很多*扶貧項目嗎?”在和村民的座談會上,研學小組拋出了自己的疑問。“政策是好政策,但就是‘鞋子不大合腳’”。村干部楊紅英坦言,像現在扶持村里發展的林果產業,一是培育期長,見效慢;二來村里缺乏勞動力,為了維持這點果樹,村集體還要雇人代管,里外里都不合適。
“楊紅英反映的問題,其實是基層被幫扶和上級幫扶信息的不對稱,沒有實現*幫扶……鞋和腳不合適,村里增收很難。”研學小組成員張昕在當天的駐村研學手記中寫道。
干部沉下去,問題浮上來。在其他低收入村,研學小組成員們也各有發現。
駐東胡林村研學小組,在村里走訪了幾戶因病因殘致貧的農戶,發現都夠辦低保的條件,但因為政策宣傳太過專業,農戶不知道怎么辦,就耽誤下來;駐上清水村的研學小組,發現關礦轉型后,村里雖然建起了枸杞子基地、葡萄觀光采摘園,但因為缺乏技術支撐,沒有管理經驗,園子白白荒廢,壓根兒沒起到帶動就業增收的效果……
同吃住同勞動 體驗巡林稼穡艱辛
按照這次研學活動的要求,每個研學小組都要在村里參加勞動。
近日,研學小組進馬欄林場當生態護林員,一同前行的還有馬欄村*書記郭強。山溝里,遮天蔽日一大片茂密的樹林,一眼望不到頭。
這個季節巡山,主要是防火,幾個人一邊往山溝里鉆,一邊留心四周草叢里有沒有遺落的煙頭。進林子不遠,眼前出現一條蜿蜒的木棧道。郭強介紹,這條棧道是2014年修建的,當時是區里撥的款,全程7公里。修建木棧道,一來是巡山安全些,另外也為將來開發林場做景區打基礎。
“2014年就修了棧道,為啥這林場還沒開放啊?”曹偉忍不住問道。郭強指著南邊山坡上成片的油松說,那半邊是國有林場,這半邊是馬欄村的,因為產權的制約,林子沒有辦法進行整體的景區開發。即便是開發了,就現在的管護密度是遠遠不夠的。“也不能都指著村里50歲以上大爺大媽*兩班看護了,得再加大人員、設備投入,不然大量游人涌進來,林子就毀了。”
沿著棧道一路向北,一路在茂密的植物中穿梭,路邊除了有雛菊、荊條、艾草外,還有很多柱頭結著圓形帶刺果實的植物,“這是曼陀羅花,是藥材,這溝里寶貝可多了,常見中藥材就有20多種。”聽了這話,在農業局產業科工作的李迪昂忙接話說,要是不能開發成景區,在林場搞野生中草藥種植也不錯,這個產業現在也很受關注。
“現在國家對林區管理比較嚴格,能種什么,不能種什么都有規定,中草藥種植也是不行的。”又一個點子被否了,隊伍里出現了短暫的沉默。
“那生態補償呢?補償總給的吧。”站在半山腰,俯瞰山下的郁郁蔥蔥的林海,曹偉再*發問。
“一名生態林管護員一個月補貼638元,還是少了點。現在稍微有點能力的,都愿意出去打工,不愿看山,大伙兒都盼著生態補償標準能再提高一截。”
3個多小時,走了7公里多的山路,一個個腳板底都發酸,剛開始巡山的興奮勁兒一掃而空。一是累,但更主要是起初盤算的那些好主意,事實證明都不可行。往回走的路上,幾個人和郭強討論了半天,也沒想出盤活林場資源,讓村民安安心心守山護林的更好的辦法。
“這些實際問題,不進村可能根本想不到。上面想不到政策就設計不到。你放心,這些問題我們一定如實向區里反映。”曹偉*后對郭強說。
研學小組的駐村勞動,形式五花八門。除了巡山護林,還有幫農戶打掃庭院的,參加村里環境整治的,幫農戶刨花生、摘辣椒的,給蓋房農戶搬磚的,給村里的殘疾戶送午飯的……
同吃同住同勞動,拉近了農戶和駐村干部的距離,心窩子里的話自然而然流淌出來。而長期在機關工作的干部,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農耕稼穡的不易。
梳理問題清單 尋找脫困“*后一公里”
研學小組在馬欄村駐扎了5天。除了入戶調研,與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談,幾個人還參加了村里的議事會,慰問了村里的貧困戶。“發現問題很容易,關鍵還是要能分析問題,并給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建議。”曹偉說。
研學小組在走訪了村里7家民俗接待戶后,在于和花家開了個小會,總結這幾天的駐村感受,商議小組的駐村研學問題清單怎么個梳理。
“我總結馬欄村面臨的,主要還是產業發展方面的問題,像村域旅游資源開發不充分,文化周邊產品匱乏,游客來去匆匆,沒辦法留住。”
“旅游接待能力也跟不上,7戶民俗戶怎么可能滿足那么龐大的接待需求。”
“低收入政策與村內的實際情況也存在錯位,低收入產業幫扶政策周期短,生態補貼金額低……”
3名組員共梳理出馬欄村面臨的10個具體問題。經過“十一”長假的反復斟酌修改,*后形成一份完整的清單報告,上交給區委組織部門。
截至昨天,12個低收入村的駐村研學問題清單全部完成,在此基礎上,各小組還要撰寫各村的低收入調研報告,為村域下一步增收致富提出對策建議。
門頭溝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駐村研學”活動是門頭溝區*將“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同模式引入年輕干部培訓中,目的是讓年輕干部通過嗅嗅純樸的鄉風、摸摸黝黑的泥土、嘗嘗村民的飯菜、想想百姓的愿望,拉近與群眾的感情,提高新時期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此外,他們也是各單位和各低收入村的橋梁,他們將信息帶回去將有利于全區各單位更*的將各類優惠政策傾斜至村里,切實幫助這些低收入村致富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