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團隊與浙江大學等單位合作對近年來作物與雜草互作與進化的分子機制進展進行了綜述,并提出了該領域重要科學問題和今后研究方向,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植物科學趨勢(Trends in Plant Science)》上。
由于除草劑和化肥等大量施用,造成農田和作物嚴重污染。如何減少除草劑和化肥施用量,培育綠色超級作物品種一直是作物科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通過基因組學途徑,了解作物與雜草互作與進化分子機制,為當前一個重要研究前沿和熱點。近年來,中外科學家聯手展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包括我國開展的稻田雜草(稗草和雜草稻)、菟絲子等基因組學研究成果。
該文揭示了野生植物、作物和雜草之間存在復雜的進化關系。作物馴化自野生植物,人類祖先把許多“草”變成了作物,即便是惡性雜草,例如栽培稗等,同時,作物內部也可能出現叛逆者,成為與作物爭光爭肥的雜草,雜草稻就是這樣一個案例。目前,主要作物基因組都已測序完成,隨著雜草基因組的破解,為研究人員了解作物-雜草競爭和雜草超強競爭力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機會。近年來,一些重要作物與雜草互作分子機制被揭示,例如雜草化感、作物去馴化(雜草化)、寄生雜草跨界調控等方面。同時,這些研究為作物育種和遺傳資源利用指明了方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