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峨的六盤山西,地處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靜寧縣,是甘肅省18個干旱縣之一和國家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曾因干旱貧窮而發展緩慢。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靜寧縣把發展蘋果產業作為振興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戰略性舉措,堅持科技是*生產力,突出先進實用技術的集成應用,以創新驅動力推黃土高原蘋果優勢區產業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依靠產業開發破解“三農”難題、助力扶貧開發的新路子。
“依靠蘋果一業,全縣3.1萬戶15.4萬人實現了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00年的47.5%下降到2017年的13.98%。”靜寧縣委書記王曉軍說,步入新時代,靜寧蘋果產業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新舊動能轉換明顯加快,這其中,技術創新更是加速靜寧蘋果產業不斷開枝散葉,成為果農增收的“壓艙石”。
隴上有佳果,創新發幾枝?秋高氣爽時節,記者上山入園、問技專家、走訪果農,在黃土高坡上的蘋果林中,撥開綴滿果實的枝丫,探尋創新密碼。
“早產豐果技術+大苗建園”讓果農有“錢途”
談起技術創新對果農增收致富的巨大影響,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的靜寧縣雷溝村果農雷拖勝感慨良多。
據雷拖勝回憶,20多年前他剛種蘋果時,栽一畝果園*少也要等7-8年才能掛果,“就是好不容易等到掛果了,8-10年的樹,畝產卻不到500斤;15年后才能進入豐產期,每畝*多也就4000斤左右。”
掛果周期過長,加之產量低、收入差,使得種植戶發展蘋果產業的積極性嚴重受挫。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靜寧縣果業技術干部依據西北黃土高原氣候及水資源特點,通過大量實驗,創造性探索出了“黃土高原紅富士蘋果早產豐果技術”。
“一年定干保苗,兩年重剪促條,三年拉枝嚴管,四年成花見果,五年保證豐產。”對于這套“早產豐果”技術的核心,靜寧縣林業局園藝站站長、*農藝師賈軍平用順口溜的形式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正是由于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更加堅定了當時靜寧縣委、政府發展蘋果產業的信心和決心,“而心存疑慮、等待觀望的果農也開始逐漸減少。”
賈軍平說,“早產豐果”技術推廣應用成功后將果樹幼齡期縮短到2-3年,曾引起不小的轟動,一度吸引了周邊市縣甚至陜西、山東等果業大省的技術干部和果農前來觀摩學習,并被果業界認為是“極具靜寧本土化的一項技術創新”。
來自該縣林業局的數據顯示,從2005年到2010年,靜寧縣連續每年新植果園5萬-10萬畝,果農新建果園積極性空前高漲。
2015年,靜寧縣果樹研究所成立,甘肅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相繼在靜寧建立工作站,與靜寧果業一線科技工作者聯合開展前沿課題研究,良種苗木繁育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繁育出帶分枝的三年生大苗。
大苗建園使得之前的“早產豐果技術”進一步升級,實現了“一年建園、二年見果、三年豐產”的目標,促使全縣蘋果新植園掛果期整整提前了兩年,畝產達2000斤以上。
“作為傳統雨養農業大縣,靜寧一沒礦產,二沒工業,但城鎮化水平卻從2000年的不足14%提高到現在的26%以上,靠的就是蘋果產業的強力帶動。”靜寧縣果樹研究所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李建明告訴記者,今年8月,甘肅*蘋果院士工作站在靜寧揭牌成立,并柔性引進了束懷瑞等9名國家蘋果產業體系院士專家,科技、人才驅動下的靜寧蘋果產業轉型升級之路進一步加快。
“掛果園提質增效栽培技術”讓蘋果有“顏值”
收獲的季節,雷大鎮后梁村果農王順余家的兩畝早熟紅富士早已被廣東客商訂購,直徑75毫米起步,均價4.8元,收入超過6萬元。在村里,王順余還有一個外號——蘋果園王。村民們之所以這樣稱呼他,是因為王順余種出的蘋果優果率和商品率都很高。一畝園子80%以上的蘋果直徑都在80毫米以上(一部分蘋果直徑甚至超過了100毫米),而且著色*,讓人一看就心生食欲,客商收購時,采摘下樹的蘋果基本全部能裝箱。
靜寧縣林業局副局長、*農藝師王國慶說,別看現在靜寧好多果農種出的蘋果優果率和商品率都很高,收入不錯,但在2005年左右,為了提高這兩項指標,卻著實讓當時的領導班子和果業技術干部們傷透了腦筋。
王國慶說,由于果農戶均面積的成倍增加,加之缺乏標準化管理,靜寧蘋果的優果率曾一度徘徊在40%以下,商品率*也不過75%。
針對這一問題,該縣果業技術團隊依據紅富士蘋果的生物學特性,創新性地提出“掛果園提質增效栽培技術”,并大規模開展試驗示范。
全縣林業技術干部分成若干工作小分隊,奔赴田間地頭,對各鄉鎮果園大村開展“大改型”,對果農進行“大培訓”。在果樹修剪上,技術干部手把手教果農走高效樹形改良之路,有效解決果園密閉嚴重、通風透光不良、果面著色不佳的問題;在施肥環節,提倡平衡施肥,推薦大量使用優質生物有機肥和農家肥,解決土壤有機質嚴重不足的問題;水資源利用上,在全國率先推出以黑膜覆蓋為主的保墑節水技術,*化解決黃土高原降水稀少、果園水分不足的瓶頸制約;在植保環節,積極嘗試以綜合防控尤以生物防控為主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盡量減少農藥使用量和使用次數,保證果品質量安全;果型改良上,倡導以人工輔助授粉為主的單果管理技術,切實解決果實外觀不佳的問題。
以五項集成技術為核心內容的“掛果園提質增效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得靜寧紅富士蘋果真正有了個大色艷的“高顏值”。王國慶說,經過3年多的推廣,全縣蘋果的優果率提高到80%以上,商品率提高到95%以上;靜寧蘋果也先后榮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商標”等多張*名片,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幅提升。
“良種培育+覆蓋保墑技術”讓脫貧有“支撐”
盡管靜寧蘋果以縣為單位創造了3個全國*:面積*、價格*、鮮果貯藏能力*。但在地理分布上,全縣絕大多數果園種植在南部各鄉鎮,而貧困程度極深的中西部鄉鎮90%的村社山大溝深,加之海拔高、干旱少雨,當地群眾以種植玉米、洋芋等旱作農業為主,長期以來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支柱性增收產業。
如何將蘋果產業繼續延伸,讓中西部貧困鄉鎮群眾也有堅實的增收產業?靜寧縣果業技術專家用“良種+良法”來破解這一難題。
通過十余年的觀察篩選,靜寧縣科技工作者選育出了以“靜寧1號”“成紀1號”為主的優系秦冠、富士蘋果新品種。兩款新品種苗木由于早產豐果性好且抗旱抗凍性強,先后通過甘肅省良種苗木審定委員會審定,被鑒定為優良品種;結出的蘋果先后摘得“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中華名果”兩項全國大獎。
良法上,通過技術組裝配套,采用帶分枝的“靜寧1號”“成紀1號”三年大苗建園,同時對果園以玉米、小麥秸稈、黑膜進行全覆蓋,保水保墑。
適宜的優良品種有效破解了高海拔山地果園降雨稀少所導致的果樹生長緩慢的難題。從2014年開始,靜寧全縣果園適宜栽植面積擴張了近20萬畝,為中西部貧困鄉鎮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全縣147萬畝耕地中有100萬畝以上成為果園——百萬畝優質蘋果生產大縣終得建成。
靜寧縣四河鎮貫岔村果農厙學科遠近聞名。除了其蘋果種得好,更重要的是厙學科的果園刷新了全縣蘋果種植海拔新高度——他成功將果園建在海拔1980米的高海拔山地之上。2017年,厙學科的10畝掛果園收入超過12萬元。在他的帶動下,貫岔村果園面積目前達到800多畝,戶均3畝,務果收入已成為全村脫貧奔小康*主要的增收來源。
當蘋果產業遇上科技創新,靜寧縣脫貧攻堅步伐明顯加快。全縣農民人均果品收入從2014年的3790元增加到2017年的4900元,占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全縣小康指數也以年均4.01%的增速穩步提升,貧困面不斷下降。
一樹樹蘋果漫山遍野,結出顆顆飽滿的果實,美了大山,潤了心田,富了果農。而靜寧也在這一個個春華秋實的輪回中,因為蘋果產業,迎來一個又一個沉甸甸的豐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