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電商直播平臺上,李臣果從樹上摘下本地種的“丑蘋果”,用手擦了擦就吃了起來。短短兩個小時的直播,李臣果的電商平臺就賣出上千斤“扶貧果”。
李臣果家住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迤那鎮,2014年,眼看家鄉優質的蘋果、臘肉等農產品賣不了好價錢,他萌生了通過電商平臺銷售本地農特產品的想法。隨后,李臣果選擇辭職,投入到電商當中,從此走上創業之路。
2017年以來,多家電商企業先后推出扶貧項目,李臣果銷售起了本地的“丑蘋果”。政府和企業都給予李臣果相應的支持,他被選派到杭州、南京等地系統學習網店運營、營銷推廣、品控、售后等電商知識和技能。同時,威寧縣政府還給李臣果提供免費辦公場地、補貼物流費等優惠政策。
“自2018年1月以來,我們在蘇寧、淘寶兩家平臺上的月均銷售額達到20萬元,預計今年能為200多戶群眾戶均增收800元,破解當地群眾種出來的農產品賣難、價低等問題。”李臣果說,電商扶貧逐步打開了群眾視野,一根網線讓山鄉聯通大市場。現在,長期給李臣果的電商平臺供貨的合作社有四五個,農戶60多戶。
李臣果介紹,過去威寧縣蘋果種植面積較少,近兩年政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蘋果種植,今后蘋果產量會大幅增加。“現在*重要的是把團隊組織起來、平臺建設好,把蘋果的銷路打開,帶領更多群眾脫貧致富。”李臣果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貴州搶抓大數據產業發展先機,與阿里、京東、蘇寧等企業合作,共建貴州扶貧館,打造那家網、貴農網、黔郵鄉情等地方特色電商平臺,電商扶貧成效明顯。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底,貴州省已獲批40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成縣級運營服務中心56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69個,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15.17萬人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