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櫻桃成熟到10月蘋果落果,蘇小東忙著一件事——發貨。記者見到他時,他正清點裝滿水果的成隊貨車,舉手投足間少了農民的痕跡。“從5月到10月,果園里陸續會有鮮果上市,加上冷庫儲藏,可以實現季產年銷、周年供應。”話語間流露出他的高興與自豪。
蘇小東,山西晉南地道的農民,從父輩手里接過果園已有27個年頭。
時間撥回到2003年,蘇小東可沒有現在這樣高興。那一年,山西運城的蘋果樹栽種面積迎來歷史高峰,人人有果樹、戶戶有果園的輝煌之后,果價下跌和賣難接踵而至,這讓有著12年果樹種植經驗的蘇小東犯了難,幾經思慮,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改變,推倒部分蘋果樹改種櫻桃。
蘇小東變的背后,是運城市政府對果業改革問題的再思考。一番針對果業的產業結構調整重燃。變則通,改變讓蘇小東成了產業帶頭人,知道了何為結構調整。改革也讓運城市的果業走進另一個黃金期,一躍成為山西省的果盤子。
這一幕已是運城果業改革與發展歷程中的生動注腳。伴隨著改革開放,運城市果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多到優,繪就出一幅生動的農村改革圖景。
人均一畝小果園
蘇小東是運城市萬千果農中的一個。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他所在的萬榮縣通化村。沒有其它可利用資源,父輩靠著土地耕讀傳家。隨著責任田承包到戶,父輩們看到了蘋果在市場上的高回報,在政府的號召下,開始廣栽果樹。
“從糧棉油到蘋果,改變的不只是種植結構,而是農民延續多年的種植習慣,這種信心需要政府來幫忙樹立。”運城市果業局原副局長郝淑英說。
不久,一份從區位優勢到市場價值詳細論述萬榮縣適宜蘋果種植的報告形成。一個推動全縣發展蘋果為主導產業的規劃也同步實施。
“我們這里是北緯35度的蘋果黃金生產帶,無論光照、雨量和溫差都適宜蘋果種植。”這樣的自信從父輩口里傳進了蘇小東心里。
人均1畝小果園,從千畝向萬畝擴展,萬榮縣的果農越來越多,果樹面積在80年代末期達到了8萬畝,成為當時運城市的種果大縣。
“1畝果園賺5000元,是小麥收入的15倍,還不愁賣。”蘇小東的父親也將家里的3畝地全栽了果樹。
村民們漸漸從糧棉油兼種榆樹、楊樹,發展成蘋果為主、糧棉為副。
在政府推動、市場驅動下,蘋果種植在運城市匯聚成燎原之勢,形成了以萬榮、臨猗、芮城、平陸、鹽湖為主產區的蘋果生產帶。到90年代初,蘋果掛果面積達70萬畝。
由此開始,地處黃河金三角的運城把蘋果業變為主導產業,把謀生的土地從“糧袋子”變成“果盤子”。
多而憂到品而優
不曾直面父輩的改革之艱,蘇小東卻迎來屬于他這一代果農的種植之困。
1991年,他高中畢業后回到村里。隨著市場經濟的推進,蘋果的行情水漲船高,價格逐步提升。“1畝果園收入1萬元。”不再是神話,越來越多的果農成了萬元戶,一家一輛小汽車被傳為無人不艷羨的美談。
這一年,運城的蘋果種植面積穩步發展到了200萬畝。蘇小東毅然將家里的11畝地全栽下蘋果。
沉浸在產量就是效益的喜悅里,大多數人卻忽視了一個現象。“那時,山東、陜西的蘋果也成規模,在市場中因為品質和品相好而讓運城蘋果無力競爭,導致了價格走低。盲目的注重規模,運城蘋果效益出現下滑。”郝淑英說。
因此,運城市再次把技術提升作為果業改革的重要推手。果園迎來了一撥撥專家,果樹四季修剪、矮化密植、防治病蟲害。之后,當地政府投入資金300萬元進行果樹間伐,為了防止裂紋,蘋果開始套袋,從一層紙袋到紙袋和膜袋雙層。
萬榮縣先后為果農制定了“優質蘋果18道工序”“三改一化六配套”“千名干部包果園”“三品一標”等技術提升規劃。為了把技術推進到果園。從1991年開始,萬榮縣開展了農民蘋果技術職稱認定,然后聯合這些農民成立專業技術協會,成立了農業聯合會。實施科技當家人培訓,實現一戶果農一個當家人。
1995年,運城市成立果業局,開始統籌布局產業發展。蘇小東從果業局拿到了中級技術職稱。他說起果樹專家如數家珍,“就連日本的蘋果專家熊谷俊一也被請來上過課。”
一套提升技術的“組合拳”后,運城蘋果實現了技術變革,質量轉優。運城蘋果因為品質提升重新被市場青睞。1994年,蘇小東把家里的土木房重新用青磚修葺,添置了匈牙利產的電視機。
從市場中找答案
市場經濟是發展推手也是懲罰之手,蘇小東的腳步不敢停下,運城果業的改革始終不曾止步。
2003年,運城蘋果面積迎來歷史新高,挺進230萬畝。同時,黃金生產帶上的蘋果同期上市,帶給蘋果市場井噴之勢。供大于求,價格大幅降低。
價格下跌,蘇小東開始算賬:“授粉、套袋、用工、肥料……品質提升的同時投入的成本也節節高。1畝果園收入2萬元,投入就得1萬元。”價格一降,果農不賺反賠。
從自身找問題,從市場中找答案。生產投入增加,與價格倒掛。蘋果規模不斷增加,供應增加,收益的邊際效益越來越小。“既要做生產方式的變革,也要做產業結構調整的文章。”郝淑英說,運城果業的轉折點再次出現。
在政府鼓勵下,果園從施化肥變成施有機肥、高效水溶肥,果樹開始間伐減量,樹下種草,從大肥大水到營養化施肥,提高土壤有機質的理念慢慢引領著傳統生產方式改變。
跟著縣長到西北農林大學學習后,蘇小東的觀念變了:“80%是紅富士,蘋果品種結構單一不合理。”這之后,他陸續將果園更換為櫻桃,“櫻桃生產周期短,用工少,市場供不應求。”
借著蘇小東的大膽嘗試,萬榮建立起小水果試驗基地,帶動了全縣5000畝櫻桃種植。在示范戶帶動下,當地果農慢慢引進瑞陽、瑞雪等晚熟品種。多元化的種植漸漸豐富起當地水果產業。
運城大面積水果種植的種類越來越多。蘋果之外增添了酥梨、鮮桃、櫻桃、石榴、葡萄、火龍果、冬棗等,從春季持續到冬季,實現了新鮮果品全年生產供應。
這次產業調整帶著運城果業進入了新的黃金期,新技術實現節本增效更支撐起了果農的信心。2013年,運城水果種植面積超過300萬畝,產量占了全省的一半多。
走進國際市場
觀念一變天地寬,改變的不只是蘇小東。
2016年,蘇小東的生活里多了一件大事。這一年,山西出臺運城水果出口平臺建設規劃,運城市興辦了*屆國際果品交易博覽會。
水果出口讓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先進的種植技術、新優特水果品種和發展新模式倒逼著他不斷外出參觀學習。
2017年,運城市推出“運城蘋果”區域公用品牌,并出臺品牌建設規劃。包裝有了品牌,水果議價力提升。“好的蘋果能論個賣,優質水果不怕賣難。”蘇小東說。
目前,運城水果已出口56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35萬噸,占到山西的80%。依托出口,水果產業快步升級。涉及種植、加工、銷售、貯藏、運輸、包裝等產業體系日漸完善,圍繞果業的“春賞花、夏游園、秋賣果、冬產菇”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也在鄉村興起。
“喊破嗓子不如干成‘傻子’。”種了27年水果,蘇小東清楚地記著當年新上任縣長對果農說的這句話。這也是運城市果業近40年發展歷程的寫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