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陜西關中地區秋糧收獲進入尾期。10月26日中午,家住陜西寶雞市扶風縣城關街道辦黃甫村村民楊東來的高粱地里,一輛聯合收割機來回穿梭,正在幫忙給老楊收割已經成熟的高粱,繁忙的現場,還吸引了不少村民前來圍觀。
老楊家今年種了3畝多高粱,紅彤彤的一大片,在秋日里煞是好看。他高興地說:“現在都是機械作業,播種、收割省時省力,收割后不要自己晾曬,更不愁銷路。”
老楊說的“不用晾曬、不愁銷路”,指的就是陜西崇寧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給農民種植“訂單高粱”的承諾。據了解,今年初,這家公司和村里一家農資企業、10多戶農民簽訂了代種、代管、機收以及收購高粱的訂單。
“從種、打藥、收獲,都由公司機械化操作,收完后算賬,人家一公斤2.4元收購。我3畝地給人家把成本算完,純收入就是2000多元。”老楊說。
看似能賺錢的訂單,當初村里很多人還是不愿種。他們擔心高粱成熟期晚,到了收獲季節收不了,影響冬小麥的播種,就劃不來了。
村民的擔心也有道理。20世紀六七十年代,高粱曾是陜西農村地區的主食,也被列入“救濟糧”序列,當時畝產只有70多公斤,經濟效益較低。到了二十一世紀,在播種面積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由于受市場因素以及人們膳食結構的影響,已經被淡忘的高粱逐漸亮麗起來,加之新品種、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現在畝產一般接近400公斤。
陜西崇寧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文廣說:“去年,我們和貴州茅臺鎮4家釀酒企業,簽訂了長期供應高粱的合同,每年需求量兩萬噸。今年春季,我們選購了生長期短、成熟早的高粱新品種,與農戶簽訂訂單,農戶只負責高粱生長季節的田間管理,收割后我們按每公斤2.4元的訂單價格全部收購。目前,種植的面積還達不到我們的需求。”
離開扶風,我們又來到岐山縣紅發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余桂鳳是個“能行人”,開門見山就說:“去年我種的青貯玉米,今年我改種高粱,相比較每畝比去年多收入100塊錢,800畝地算下來要多收入8萬塊錢。”
余桂鳳是岐山縣今年*種植“訂單高粱”的領路人,*種植800畝,加上合作社400多戶社員種植的500多畝,她的合作社高粱總面積達到了1300多畝。
據悉,除扶風、岐山外,今年陜西西安、榆林、咸陽等6市12縣的高粱種植面積突破1萬畝,20多個村子的5000多戶農民依靠“訂單高粱”實現了增收。被人們淡忘的高粱又被重新挖掘開發出來,新概念帶來新變化,也助推了鄉村振興理念的延伸和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