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如鏡,沃野鋪金,泰州市姜堰區張甸鎮三野村近千畝水稻試驗田今秋迎來大豐收。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中下游水稻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江蘇省重大研發課題“稻麥農藥化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創新與示范”等項目資助下,從去年開始,這里選用幾種緩控釋肥方法,開展大區驗證實驗,結果表明,使用合適的緩控釋肥料,采用兩次施肥,能夠在穩產前提下實現氮肥減量20%。
施好肥是豐收的前提之一。如何實現化肥減量增效?農業科技大省江蘇,從未停止探索的步伐。
去年,我省化肥使用總量300萬噸左右,較2010年削減一成。省農業農村廳副巡視員唐明珍表示,近年來,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替代化肥、輪作休耕等方式,我省化肥使用總量和單位面積使用強度呈現“雙減”態勢。“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實行農藝農機深度融合推進化肥減量增效,是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一項關鍵舉措。”
省農科院資環所張永春研究員介紹,針對江蘇單季粳稻,省農科院總結出“三替一減”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即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傳統肥料,機械施肥替代人工施肥,減少施肥1-2次。今年在昆山、溧陽、姜堰和淮安進一步開展試驗示范。
省耕地質量與農業環境保護站站長梁永紅介紹,為推進化肥減量,我省農業部門集成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形成“秸稈還田+配方肥”“秸稈還田+側深施肥”“有機類商品肥+配方肥”“有機類商品肥+水肥一體化”“有機肥+機械深施”“藕蝦共作”“稻鴨共作”“果園自然生草+綠肥”等技術模式。
插上科技翅膀,不但可以給農作物“減肥”,還能夠“無中生有”、化腐朽為神奇。在我省鹽城,曾經的荒灘如今變身糧倉,海畔也有了稻花香。
“大海的饋贈除了海鹽,還有萬畝未受污染的鹽堿地。”江蘇順泰農場有限公司銷售部負責人王忠華告訴記者,由于土壤鹽分特別高、板結特別重、肥力特別低,沿海灘涂雖為一片凈土,卻曾是農業墾植的“禁土”。2014年,順泰農場開始探索廢棄鹽田種植有機稻米的新路,聘請鹽城市農委研究員茆訓東擔綱“廢棄鹽田重鹽土快速高效墾植技術及模式創新”課題研究,并與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快速高效土壤改良的技術方案和路線。試種*年,水稻平均單產超400公斤。
鹽堿地沒有化肥和農藥殘留,發展有機農產品條件得天獨厚。2016年,順泰農場將有機稻面積擴大到1800畝,今年又增加3600畝。“我們位于丹頂鶴緩沖區,空氣質量好、水源有保障,通過檢測,我們的‘鹽田稻’米含有較為豐富的維生素B1、硒、鐵等成分,屬于弱堿性大米,對人體健康有輔助作用。”王忠華說,農場種植的“南粳9108”優質稻米品種,銷往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售價比普通品種高一倍,仍吸引不少回頭客。為保障有機大米的品質,農場還投資近3000萬元引進世界先進的大米烘干、加工生產線,年加工稻谷3萬噸。
去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7%,“十五”以來穩居全國各省份*。全省擁有涉農科研院校70所,其中農業科研機構35所,江蘇省農科院基礎研究實力領先全國同類研究所,江蘇里下河地區農科所綜合實力連續多年居全國地市級農科所*。全省建有2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和7個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擁有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18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1家,居全國前列。
我省還在全國率先全面建成“有先進服務手段、有優良專業人員、有規模示范基地、有嚴格責任制度、有穩定財政保障”的“五有”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健全率平均87%,位居全國前列。水稻*定量栽培、優質食味粳稻研發、豬支原體肺炎疫苗、數字化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以及土傳病害微生物有機肥產品等研發水平全國領先。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