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改革率先從農村開始,40年來中國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離退休干部局組織的支部學習活動中,國家發展改革委農經司原巡視員胡恒洋表示。
吃穿住行用全部“大變樣”
作為長期工作在“三農”一線的“老發改人”,胡恒洋對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變化感慨頗多。“我于1982年從南京農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原國家計委,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工作,這些年,從‘七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都參與了編制,還多次參與農業和農村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和重要文件的調研起草,親身經歷了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的巨大變化。”
胡恒洋向介紹,改革開放首先解決的就是農村的*件大事——吃飯問題。“從長期吃不飽到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從定量配給到隨心選購轉變;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從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轉變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除此以外,胡恒洋表示,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巨大變化還體現在“穿住行用”等各個方面:
從“穿”看,從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漂亮、穿得時尚轉變。
從“住”看,農村住房已經歷了2-3代更新,從土坯茅草房向磚混、鋼混結構轉變;從平房向樓房、集中居住轉變;房內設施從簡單擺設向現代化設施轉變。“十三五”期間,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到2020年,農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將達到85%以上,自來水普及率將達到80%以上。
從“行”看,“由不通路到村村通,由沙子路到柏油路、水泥路。截至2015年底,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90萬公里。”胡恒洋表示,“十三五”期間,國家加快實施通村組硬化路建設,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
從“用”看,目前農村的消費品品種越來越豐富,更新換代越來越快。
頂層設計不斷創新完善
胡恒洋表示,4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首先就應該歸功于改革。“我們變集體經營為家庭經營,變以糧為綱為多業發展、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對農產品流通實行市場化改革,這極大調動了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活了農村發展潛力。”
“此外,建立健全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體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國取消農業稅后,對農業農村實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補貼政策、價格政策、金融政策、保險政策、投資政策等,有力支持農業農村發展。”胡恒洋強調,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三農”政策頂層架構的又*創新和完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今年中央1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進行了全面部署,現在目標任務已經明確,重要的是要抓好落實。”
對于如何落實,胡恒洋給出了自己的幾點思考和建議:首先,應繼續深化改革,特別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激活農村的各種要素潛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其次,應根據新形勢和市場化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各項政策,包括補貼政策、價格政策、金融政策等;再次,應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培育新農人,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還有,應加強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和農村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后,應繼續支持農村民生改善和農村公共服務能力提升,打好脫貧貧攻戰,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
農業農村的發展也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撐。胡恒洋表示,“近年來,我國建立農業推廣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加大現代種業投入,推進農業機械化。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接近60%,農業機械化水平超過60%。”
“中國要實現強、富、美,農業必須強,農民必須富,農村必須美。”胡恒洋用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鳳陽考察時說的“金句”作為自己支部活動發言的結尾。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