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網Agronet農業致富寶】花生,原名落花生,是我國產量豐富、食用廣泛的一種堅果,又名“長生果”、“泥豆”等。屬薔薇目,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或匍匐,可用于制皂和生發油等化妝品的原料。
時至寒冬,北風凜冽,但是虞城縣黃冢鄉萬畝花生基地處處人頭攢動,花生加工廠里人聲鼎沸、機械轟隆,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原來種花生太麻煩,從種到收都是人工,現在每到花生收獲季節,政府都會組織花生收割機、摘果機來幫忙,還快還方便!”種植大戶彭士學高興地說。
今年,黃冢鄉近3萬畝花生又喜獲豐收,總產達3000萬斤,產值近億元,“讓全鄉群眾看到了小花生的大‘錢’途”。
黃冢鄉位于縣城南32公里,虞夏亳三縣兩市交界處。濟廣高速,203、326省道貫穿境內,在該鄉中心地帶形成十字黃金交叉。該鄉總面積62平方公里,4.5萬畝耕地,轄24個行政村、99個自然村、241個村民組,常住人口4.5萬人,氣候冬寒夏熱、春暖秋涼、四季分明,日照時間長,土壤透氣性好,特別適合花生種植。據悉,該鄉種植花生的歷史在百年以上,如今已全鄉種植,僅孔莊朱樓兩個自然村種植面積就超過5000畝。
“以前就圖吃個新鮮,這里種一點,那里種一點,還達不到產量?,F在隨著科學技術提高,花生種植越來越產業化了,村民都實現了整片種植,質量也提升了很多。”該鄉*花生種植基地孔莊的村支部書記陳素勤驕傲地說。
在該鄉西街村花生收購點,工人正將一袋袋花生搬到貨車上。駕駛員張師傅說:“黃冢是傳統的花生種植大鄉,近兩年,這邊的種植面積增大,花生品種提升,口感清甜,我這趟是往廣州送。這個月,我都從這兒拉走近10萬斤新花生了。”
近年來,黃冢鄉作為虞城縣“一路”節點鄉鎮和虞城產業發展的三大產業帶之一,圍繞虞城南部傳統產業經濟圈,在虞城全縣打造“生態、產業、開放”三個高地引領下,以扶貧帶動做強花生產業,以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把創新發展擺在全局發展的核心位置,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抓好農業供給側改革,逐步把花生產業做強。
該鄉多次召開村民小組及黨員代表會,動員群眾自發進行土地流轉,以調整產業結構為動力,以發展高質量花生種植領跑經濟增長,助力扶貧攻堅。通過縣農業局和縣扶貧部門的大力支持,全鄉初步實現了從“零星種植”到“規模發展”的轉變,共落實花生種植面積2.8萬余畝,建成了以田黃路、虞亳路兩側片區為核心的花生連片種植示范基地。
“自己的加上流轉別人的,我今年種了120畝花生,又獲豐收,能小發一筆財啦。”孔莊村種植大戶朱家才高興地說。
“*扶貧的相關機制、政策在扶貧工作中往往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也是黃冢鄉黨委、政府推進扶貧開發的重要抓手。”黃冢鄉黨委書記趙銳很有感觸地說,他們順勢而為,統籌整合各類資源,推動資源向花生種植戶集中,把*扶貧優惠政策落實到種植戶。
今年,該鄉積極協調縣農業局花生種植補貼和縣扶貧辦到戶增收項目,為花生種植戶申請補貼,使每個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都能享受到每斤花生種5.4元補貼,利用這倆項目,全鄉發放花生種補貼19萬元,大大減輕了花生種植戶的經濟負擔,提高了種植積極性。同時,還積極對接保險部門,利用中原農險和平安保險兩大保險,出資20多萬元為全鄉花生種植戶購買了3萬畝花生種植保險,切實解決農民后顧之憂。目前,已發放前期花生良種補貼115萬元,流轉土地29760畝,全部種植優質花生,建立了以田黃路、203省道兩側片區為中心的花生連片種植示范基地,帶動560個貧困戶家庭就業增收。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