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寒冬,在安徽省合肥市的一些農村,水利專業合作社成員仍在清理溝渠淤泥雜草,水利工程養護公司人員給涵閘除銹保養……“你看,這個溝渠里的淤泥和雜草都被清理了,涵閘也有專人管護,我再不擔心排水難了。”廬江縣萬畝圩口金同聯圩內一家農業公司生產經理呂振聲指著田邊的溝渠說,公司流轉的1000畝地就要集中收割水稻了,畝產量預計1300多斤,今年是個豐收年!
變化來自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安徽合肥市是全國重點防洪城市之一,擁有眾多大中小型水庫、塘壩和泵站。但由于這些水利設施長期以來存在產權不清、管護責任不明等問題,大量小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明顯衰退,安全問題頻發。合肥市水務局副局長陳富中說,堅持問題導向,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要改變“上面管不到、集體管不好、個人管不了”的局面,明晰權屬、厘清責任成為改革的首要任務。2014年以來,合肥市對轄域內小型水利工程進行調查摸底和登記造冊工作。按照所有權和使用權相分離的方式,對小型水利工程以國家、集體、個人等多種所有制形式逐一明確產權。按照受益主體落實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權,并發放使用權證,簽訂管護責任書。
在廬江縣白山鎮,金沈村黨委書記王春林出具了今年5月領到的關于“金大圩溝”的《安徽省小型水利工程使用權證》,里面詳細列出了工程所在行政區域、工程具體位置、使用權人、所有權人、主要功能及受益范圍等信息。
“以前沒有明確權屬,這些工程處于‘有人用、無人管、無錢管’的被動局面。”王春林說,現在權屬明確了,村里管起來的“底氣”足了,鎮政府還與一家水利專業合作社簽訂了管護責任書,工程管護責任也清晰了,村民種田省心了。
堅持因地制宜,合肥市涌現出專業化管養分離模式等一批水利工程管護模式。肥西縣選擇32個單片面積在5000畝以上的各類小型水利建設項目區作為管護創新試點,以基層水管單位作為責任主體,實行管養分離,成立項目區工程養護隊,定期對管護范圍內的小型水利工程進行專業管護。
記者走訪肥西縣花崗鎮汪堰項目區、肥西縣柿樹崗鄉中洋項目區等地發現,管護單位均是肥西縣惠民水利工程養護有限公司。2014年,肥西縣水務部門以分流人員和從在職人員中擇優選聘年富力強、有一定水利工程管護經驗共100余人組建這家公司,承擔6個項目區的管護職責。
“截至目前,我們承接管護的小型水利工程項目超過5000處。”公司經理程德保說,渠道、橋涵等均有管護目標,如塘壩要求埂平坡整、無淤積,灌溉設施完好、效益明顯。
政府購買建后管護服務模式、村集體與用水合作組織共同管理模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包管理模式……各地探索的管護模式受到農民歡迎。
在廬江縣柯坦鎮陳埠村的一處支渠旁,村民付斌說,過去這里被淤泥、雜草堵住,遇到插秧季節或干旱用水時,爭水、搶水、吵架時有發生。兩年前由水利專業合作社人員管護后,用水方便多了,“管護多用心,種田少操心!”
為加強管護,合肥市通過財政預算、土地出讓收益計提和社會資金投入等方式,多渠道籌集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自2015年起每年安排市級專項維修養護補助資金2300萬元。各縣(市)財政也相應落實縣級財政管護資金預算安排。
截至目前,合肥市共發展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組織1309個,管理人員6696人,管理面積343萬畝,年籌集管護經費逾8000萬元,發放“兩證一書”(工程所有權證、使用權證和管護責任書)14.39萬份。
記者了解,與改革前相比,合肥市小型水利工程管護水平顯著提高,做到了溝暢渠通、排灌自如、涵閘開啟靈活、泵站運行安全,設施設備完好率達90%以上;管護項目工程安全得到保障、效益得到提升。
陳富中說,下一步該市將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提供持久保障,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