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美則鄉村美,林業富則鄉村富,林業興則鄉村興。”這句話在浙江有著別樣的意義。浙江省林業局局長胡俠說,林業經濟興衰,決定著全省面積70%的山區發展前途,關系著占全省人口一半以上的林區人民福祉。
做大做強林業產業,助推鄉村發展振興、助力農民增收致富,浙江交出一份自豪的成績單:全省林業總產值從2010年的1964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5633億元,以全國2%的林地面積創造了全國8%的林業總產值,從森林資源小省邁向林業經濟大省,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近5年全省90%以上市縣林業總產值超10億元
浙江林產業雖高度發達,但也有喜有憂。喜的是,各項產業全面開花,林業產值逐年上升。憂的是,部分產業產能過剩,部分林地效益不高。
如何破局?浙江走出現代林業經濟發展之路。
借助浙江省成為全國現代林業經濟發展試驗區的機遇,浙江在深化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上,努力促進全省林業產業轉型升級。
山伢兒、裸心谷、兔寶寶、莫干山、森鹿等知名品牌是德清林業響當當的名片。以*省級現代林業經濟示范區建設為平臺,德清縣大力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筍竹、花卉苗木、竹木加工、休閑養生等林業產業風生水起,成為當地林農的重要收入來源。2017年,林業用地僅66.5萬畝的德清,林業產值高達166.3億元,闖出了一條“小縣域大林業、小資源大產業”的現代林業發展道路,成為浙江現代林業經濟發展的新標桿。
擁有“中國竹鄉”美譽的安吉縣,依托百萬畝竹林資源實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從種植竹筍到竹產品加工,再到開展竹海觀光旅游,全縣竹業總產值超過200億元,竹產業為農民平均增收7000多元,約占農民收入的60%,成為農民增收、林業增效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據統計,近5年來,浙江省林業產業總產值年均增幅達27%,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省90%以上的縣(市、區)林業總產值超過10億元,其中超過100億元的縣有19個,在重點林區縣,農民增收的一半以上來自林業。呈現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發展質量明顯提高、興林富民成效顯著的良好態勢。
2017年全省森林休閑養生產業帶動就業136萬人
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森林休閑旅游業目前已成為浙江林業的*大產業。數據顯示,2017年,浙江省森林休閑養生產業產值達1661億元,占全省林業總產值的29.5%。
浙江森林旅游業是如何拔得頭籌的?
2014年,浙江省委提出建設美麗浙江創造美好生活要積極推進全省景觀森林建設,建設*森林休閑養生福地。隨后,浙江省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森林休閑養生業發展的意見》《關于推進森林特色小鎮和森林人家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通過主打“休閑養生”牌,浙江森林旅游業加速發展壯大。
森林觀光旅游、休閑度假、農事體驗、民俗風情、游戲樂園、療養健身等新型業態應運而生,民宿樹屋、森林露營、野外拓展、土法炒茶、竹藝加工等新興項目層出不窮。浙江森林休閑養生產業從原來的“炒土菜、賣山貨、看風景”向“賣生態、賣體驗、賣文化”的更高層次邁進。
舉辦森林旅游節,建設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打造森林休閑養生建設試點縣,推動森林特色小鎮、森林人家創建,開展*美森林、*美森林古道、*美古樹名木和*美山峰、峽谷等*美系列評選活動,一系列舉措讓森林休閑養生的社會影響力不斷增強,森林旅游逐漸由傳統的觀光游,轉變為養眼、養心、養生的時尚休閑方式。
據統計,2017年,浙江森林休閑養生產業共接待游客3.1億人次,全省共有60多個縣市區、500多個鄉鎮、2000多個行政村、34萬人直接從事森林休閑養生經營活動,帶動社會就業人數136萬人。森林休閑養生業給全省農村住戶帶來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8.9%,部分重點縣在40%以上。
全省林產品電子商務走在全國前列
在浙江林業經濟轉型之路中,電子商務成為新引擎,深藏林間的生態產品“走了出去”,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2013年,浙江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電商換市”的實施意見。林業部門快速跟進,大力實施“互聯網+林業產業”行動,助推“網上林業”與“實體林業”相結合,引導各類林業經營主體與電商企業對接。
依托竹木加工、森林食品、花卉、森林旅游等優勢產業,浙江探索出多平臺、多元化的網絡銷售模式,林產品電子商務走在了全國前列。全省上規模的淘寶村已有280多個,占全國總數的36%。
在以干果銷售為主的“中國農村淘寶*村”白牛村的帶動下,臨安市的林產品年網銷額超過16億元。地處浙南山區的“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百佳縣”慶元縣,竹制品占全縣電子商務產品的70%以上,竹制品銷售網店達300多家,電子商務銷售總額達5億多元。有“中國互聯網花卉產業*”之稱的浙江“花集網”,交易訂單占全國網絡鮮花訂單的2/3,成為我國*、*專業的鮮花訂單交易中心。
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浙江不斷完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創新林業電商發展模式,打造以“花集網”為樣板的專業性垂直類電子商務網站平臺,并推動建立“林業企業+網店”“農戶+協會(公司)+平臺”“林業企業+委托運營商+平臺”等合作模式。如今,越來越多的商務應用平臺從電腦端轉向手機端,林企、林農通過APP、微博、微信等手機應用,開展更便捷的微營銷。實現網絡交易的林產品品種更多、覆蓋面更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