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2003年菲律賓全國水稻平均單產為3.4噸/公頃,到2018年這一數字已經提高到4噸/公頃,稻米一年凈增產量240萬噸。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根據東南亞國家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研發出了與之相適應的不同品種雜交水稻。這些來自中國的“神奇水稻”為解決東南亞民眾的“吃飯問題”帶來了曙光。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畢生的追求和夢想。”“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日前在回顧幾十年來的雜交水稻研究時如是說。
上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東南亞多國自此開始推廣雜交水稻。袁隆平及其團隊根據各國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研發出了適合東南亞國家種植的不同品種雜交水稻。如今,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都能看見大面積種植的中國雜交水稻。這些來自中國的“神奇水稻”為解決東南亞民眾的“吃飯問題”帶來了曙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