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草場面積達428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302萬畝,組成草原草群的植物有303種,歷年人工種草保存面積128萬畝……地處國家草產業發展戰略布局區,又是我省*養殖大區的榆林市榆陽區,發展草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立地條件和區位優勢。
近年來,榆陽區按照草食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思路,以促進農民增收、改善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圍繞“中國草業明珠”建設目標,精心打造科技化、規模化、機械化的草產業精品工程,在借草興牧、以牧富農的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引進新品種創造新紀錄
“要是沒有草原工作站引進推廣的新品種和草業科技專家的耐心指導,我的苜蓿肯定不會長得這么好。”2018年12月9日,榆陽區培植農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虎平說。
據了解,過去榆陽區農戶種植的牧草大部分為本地品種,雖然適應本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但這些品種已退化,不能滿足現代草產業的生產需要。為此,榆陽區草原工作站先后引進苜蓿品種30個、燕麥品種5個、飼用高粱品種9個、青飼玉米品種4個。經過多年的篩選試驗、示范推廣,榆陽區優質紫花苜蓿、將軍菊苣等新品種草品質達到了國家一級標準,基本上解決了長城沿線風沙區沙地種植牧草高產技術問題,使沙地種植苜蓿畝產干草量從平均300多公斤增加為800公斤,銷售價格達到每噸1800元至2400元。
如今,榆陽區各類草產業項目已先后獲得多項殊榮,其中“優良苜蓿品種引種試驗示范及推廣”項目榮獲了陜西省第十六屆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一等獎和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生產規模化作業機械化說到全區草產業的發展歷程,榆陽區草原工作站站長、正*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任榆田*有發言權。他參加工作近40年,見證了榆陽區的草產業從無到有,由養殖戶小面積種植的自給自足到草業企業大面積種植銷售,由刈割直接利用到草產品加工……任榆田說:“這些成就,離不開政府出臺的各項惠民政策,更離不開每一名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據介紹,近年來,榆陽區每年都會投入資金100萬元用于調入草種和實施人工種草。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目前全區累計人工種草保存面積達128萬畝,草牧業產值達30.34億元,全區草牧業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62%。同時,依托各類農田水利工程和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榆陽區不斷完善電力、機械道路等基礎配套設施,提高牧草機械化作業水平。在各項惠民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陜西好禾來草業有限公司、榆林榮和農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榆陽區培植農牧業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逐步構建起了集種草、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牧草產業鏈。
“我們計劃到2025年引進配套機械設備100套,建成規模化飼草生產企業20個,使全區牧草加工能力達到100萬噸,從而全面實現牧草的規模化種植、機械化操作、產業化經營。”榆陽區畜牧獸醫局局長白鵬飛表示。
農民增收益企業增效益
草產業的下游產業鏈是養殖業,優質飼草料既能提升畜產品質量,又能促進農民增收。在榆陽區小紀汗鎮,種植自用草供應養殖業的“草畜結合”模式,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一個新渠道。農民張閆家的養殖場是該鎮規模*的一家養殖場,共養殖羊子70多只、西蒙塔爾牛50多頭,年收入40萬元左右。“西蒙塔爾牛是乳、肉兼用型品種,要想牛的乳、肉質量好,首先要保證充足、優質的飼草。”張閆說,“我現在種植了100多畝青飼玉米,全部用于自家的養殖場。今年我計劃再承包200畝地,種植營養價值更高的苜蓿,進一步提升牛羊肉的質量。”
除了種植自用草,小紀汗鎮還有4家專門種植商品草的大型企業,陜西好禾來草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該公司種植的優質紫花苜蓿占地近1萬畝,一年割四茬,每畝地年均產干草達1噸,高產時可達1.2噸,現在每噸干草市場價格在2400元左右,純利潤1000多元。該公司生產的干草經檢測達到了國家一級苜蓿干草標準,主要供應蒙牛、伊利等國內大型奶牛養殖企業。企業負責人苗志栓說:“下一步,我們將建成全區*專業的草產品加工廠,為種草農戶提供優質的飼草加工服務,進一步帶動周邊地區草產業發展。”
據統計,目前榆陽區90%以上的農戶有人工飼草地,從事草產品加工的企業有10家,種植品種以禾本科、豆科和菊科牧草為主。豐富的牧草資源不僅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飼料,其特有的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綜合功能在保護全區生態安全方面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