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流通仍是我國經濟的一塊短板。2018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其中包括要從“重視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注重解決小農戶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把他們引入現代農業發展大格局”等方面補齊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短板。
建立穩定的雙向供應鏈
首都經貿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陳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農產品流通成本高,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方面,前端的農戶尚沒有完全形成規模化經營方式;另一方面,冷鏈物流以及存儲費用還需再降低;此外,我國的公路、鐵路等運輸費用也還有待降低。”
商務部2018年6月1日發布的《2017年中國國內貿易發展回顧與展望》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約5個百分點,接近美國的兩倍;果蔬冷鏈流通率僅有20%左右,損耗率高達20%~30%,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耗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2018年12月20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運輸與物流博覽會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伴隨GDP增長和物流需求增加,預計2018年中國物流總費用將接近甚至超過13萬億元。
商務部研究院現代供應鏈研究所所長林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我國農產品在流通領域還存在一些弊端,影響了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未來需要以供應鏈理念塑造農產品流通新格局,使我國農產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進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在世界批發市場聯合會主席、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看來,農產品流通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穩定的雙向供應鏈,要看重消費品的下行尤其是農產品的上行。這就需要既通過農業技術的提升來減少農產品生產環節的浪費,也要注重培育農村*勞動力,并推動以農業為基礎的相關產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進鄉村振興,進而提高農產品的整體流通水平。”
塑造農產品流通新格局
林夢進一步分析稱,以供應鏈理念塑造農產品流通新格局首先要構建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產品流通條件。“要加快農村道路建設,為農產品的多式聯運創造條件,降低物流費用;要加大農產品冷鏈基礎設施投資,改善生鮮農產品倉儲、冷藏、保鮮、運銷設施條件;要完善物流操作規范、數據信息、質量安全認證等農產品物流相關標準體系,提高農產品物流標準化水平。”
其次,要創新供應鏈模式,促進產銷對接、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林夢表示,要支持“生鮮電商+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戶”“農產品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供應鏈創新模式,鼓勵流通企業與生產基地、專業大戶、農戶建立長期穩定產銷關系,提高農業生產者組織化程度,引導原產地實現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分揀,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實現供應鏈增值。
再次,要建設供應鏈信息平臺,暢通農產品流通信息、提高流通效率。即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傳統流通平臺優化供應鏈服務,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供應鏈管理信息平臺,從交易撮合向信息整合、可視化管理、質量管控等服務轉型;推動實現信息共享,將市場信息準確及時地傳遞到供應鏈各參與方,通過加強供應鏈協同進一步提高流通效率。“此外,還要夯實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支撐。”林夢認為,要加大對供應鏈各環節的金融支持,制定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政策,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到農產品流通供應鏈中去。同時,鼓勵相關企業和專業機構加強相關供應鏈人才培訓,為農產品供應鏈提供智力支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