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麗江玉龍種子“回到”農民地里(圖)
麗江玉龍種子“回到”農民地里(圖)
農業網   時間:2019/1/18 9:15:00  來源:麗江日報  閱讀數:402

種子

  2013年7月,云南麗江玉龍縣寶山鄉石頭城所在的寶山村副書記木文川家里來了一群客人。對于一個知名的旅游探險地,每年這里都會吸引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到訪,因此木文川并不很在意。而這次來訪的客人卻不一樣,他們是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宋一青和她的團隊。木文川在交談中聽到了一些新鮮的詞匯,如“種子的公共價值”“就地保護種子”等。而在此之前,他和大多數村民一樣,一直以為種子是由種子公司來進行改良和培育的。

  宋一青的團隊將在這里開展一項參與式植物育種的試驗:從當地的農作物品種入手,農民自己作主,在專業育種專家的協助下,進行植物遺傳資源改良或品種培育。從此,村民的生產生活將與種子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為什么要選擇在石頭城,保護當地的種質資源,特別是世世代代掌握在農民手里的傳統品種?宋一青說,選擇麗江金沙江沿線的村落*具有挑戰性,一方面,這里有著豐富的生物物種多樣性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另一方面,這里和中國其他地方一樣面臨著老莊稼、老種子連同老習俗消亡的威脅,而當地納西族的文化自信將為這個保護行動提供*的動力。

  2014年初,木文川作為參與式選育種小組帶頭人,組建了由村里的婦女和老體協骨干組成的參與式選育種小組,大家一起重拾對傳統品種和傳統文化的整理保護工作。團隊里的婦女張秀云至今還記得父親常說的一句話:“有種(三聲)有種(四聲)才有吃。”在她的記憶里,小時候,種莊稼都是老百姓自己留種,在收獲的季節把*的果實掛在祖房的頂梁柱上,寓意用*的糧食祭祖宗,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但是,就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石頭城村也和大多數中國的鄉村一樣,為了吃飽飯,選擇了高產穩產的雜交品種,原來高品質的本地莊稼和老種子慢慢消失了。再加上化肥農藥的使用,莊稼的產量不斷增高,但是像小白籽一樣細長的傳統黃玉米種子卻找不到了。

  這也正是過去的幾十年中國廣大農村的一個現狀,從相關數據中可以看到,中國在糧食豐產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績,但農作物品種資源保護形勢不容樂觀。中國在20世紀40年代種植的水稻品種有46000多個,但目前種植的品種只有1000個左右,農作物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種喪失嚴重,形勢嚴峻。

  農家種子 傳統智慧

  宋一青的團隊要做的就是讓那些已消失和瀕臨滅絕的種子回到農民的土地里。從1999年起,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和多個科研機構合作,在廣西啟動了“參與式選育種試驗”,這項開展了近20年工作,回答了一個問題,如何才能讓廣大農戶手中豐富的種質資源得到有效地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專家們數十次來到石頭城,在田間交流指導。木文川清楚地記得,當村民們不小心將不同玉米品種混合時,他們一眼就能看出來。村民們也會分享祖先傳下來的治蟲土辦法和保存種子的土經驗,專家們不但沒有笑話,還為他們的做法豎起了大拇指。

  村民團隊的成員分季節在田間開展參與式選育種、傳統品種提純復壯的培訓,同時對現有的傳統品種進行資源登記,號召大家一起找尋兒時的味道。村民把對土地的熱愛傾注在每一粒種子上,在自己的試驗田里,他們起早貪黑,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每一粒埋在地里的種子都有破土的希望”。張秀云在城里工作的兒子幾次來接她,但她還是選擇留在鄉村。兒子開玩笑說:“媽媽只選擇種子,不選擇孩子。”她與廣西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的專家進行品種改良并成功試種,如今,以張秀云名字命名的玉米種子“秀云1號、2號、3號”,已交流到美國、秘魯、印度、墨西哥、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走向了世界。

  木義昌老村長也是團隊成員。他講述道,豆制品在石頭城很受歡迎,在過去每家每戶會種植黃豆,現在種植農戶慢慢減少。團隊成員多方尋求到了黃豆種,從2015年開始,木義昌帶頭進行32個品種黃豆試驗。2017年,他選出了*適應石頭城的8個品種,免費分享和交換。

  *偶然的機會,木文川在金沙江上游的油米村找到了消失已久的蕁麻種子。蕁麻織出來的麻布,是當地村民喪葬和婚嫁時不可或缺的材料, 木文川將蕁麻種子帶回石頭城,恢復了村里的蕁麻種植和紡織,老奶奶又重新坐到了停用已久的紡車前織麻布。這一嘗試讓村民們對收集老種子和整理傳統文化習俗有了更大的興趣。

  “種子雖然小,卻傳承著文化。”在參與種子保護的過程中,木文川和團隊的成員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對于農民*司空見慣的農家種子和種植方式,其實蘊藏著*深厚的傳統智慧,一代一代流傳下來,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是祖先*樸素的生態思想。

  在參與式選育種團隊努力下,石頭城的品種越來越多。2016年,在農民種子網絡協助下,建立了石頭城社區種子銀行,現在展示有113個品種。在生物多樣性不斷遭到破壞的當下,為人類建一艘種子的“諾亞方舟”,這也是農民種子網絡協調人李管奇建立種子銀行的初衷。截至目前,農民通過種子網絡登記了500余種作物品種資源,并已在全國建立了3家種子銀行。

  種子的故事傳播到國際舞臺

  種子的交換和流動是全球農耕文明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力。關于種子的故事,麗江人*熟悉的就是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農業部的資助下,美國植物學家約瑟夫·洛克來到麗江玉龍雪山,行進在高山深谷之中,采集植物標本和種子帶回美國,對美國當代農業發展思潮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21世紀的今天,種子的故事仍在延續。這些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村民,帶著自己原生種子,走出國門,分享育種的經驗。從2014年至今,團隊成員不僅去了大洋彼岸的秘魯和墨西哥,還去了不丹和塔吉克斯坦,以及時尚的意大利、和我們一樣古老的鄰居印度。結識了當地原住民,雙方交換了農作物種子。“我們只是膚色不同,但從事的是共同的職業”,木文川說。

  一方面是保留老種子,另一方面進行適應性繁種。育種團隊的另一位婦女李瑞珍就以自家的一塊地作為試驗田。她嘗試種植從世界各地帶回的種子,墨西哥和秘魯的玉米,法國番茄,塔吉克斯坦小麥,在每個品種前面插著寫有作物名稱和種子提供人的信息牌。在自家的田里種植后,收獲的種子再放到種子銀行進行更新,周而復始,播種耕耘。

  石頭城保護種子的行動擴大到了金沙江沿線相鄰的村社,分別是吾木村、油米村和拉伯村,四個村之間的活動也從種子交換、種子更新,上升到了應對山地農業文化面臨的變化趨勢及主要挑戰。2018年初,四個村落自愿形成“納西山地社區聯盟”,四村村民以保護種子為切入點,守護山地文化的生存智慧,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今年1月初,由石頭城牽頭的“納西四村”模式,被列入了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絲路環境”項目。

  這并不是石頭城村*次在國際舞臺上發出了聲音,在2018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邊會上,石頭城等四個納西族村,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的經驗作為*案例在會上作了分享;2018年國際社會生態農業高峰論壇中,以這四個村為藍本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研究報告發布;2017年在墨西哥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石頭城村民代表分享了育種經驗……在呼喚綠色地球的今天 ,相信他們的聲音將傳播得更遠更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nn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