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水稻產業技術體系2018年度工作總結和考核會議在奉賢區舉行,會上總結概括了該體系一年來的工作,各專業組組長、試驗站站長就如何解決該體系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和下年度工作計劃進行了深入討論。該體系各專業組組長和試驗站站長就2018年度考核指標完成情況、特色工作、經費使用情況以及下年度計劃四個方面進行了工作交流匯報,并進行了現場考核打分。
2018年,上海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以服務上海地產“優質綠色高效”稻米產業為導向,優化育種目標創制了一批香軟等綜合性狀突出的新種質,7個水稻品種通過審定,特別是2018年審定的上海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軟米新品種滬軟1212以其突出的品質獲得首屆全國優質粳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地產優質米形成了以松早香1號和滬早香軟1號為主的優質國慶稻和以滬軟1212、松香粳1018、南粳46為主的晚粳類優質食味軟米品種的合理品種布局。
上海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還研究制定了優質食味稻米評鑒指標,開展優質大米評鑒活動,助力上海地產優質大米產業發展。穩步推進上海地產大米品牌創建,“松江大米”、“青浦薄稻米”、“賢城美谷”、“崇明大米”等上海郊區區域大米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不斷提升,優質米產銷規模不斷擴大,青浦“蛙稻米”以及上海地產集團“儂家良匠”等優質米新品牌發展迅速,品牌影響力快速提升。
同時,進一步優化水稻種植茬口,用地養地相結合為水稻綠色發展奠定基礎。全面推廣冬作綠肥種植、冬耕曬垡和秸稈機械還田等耕地養護技術,構建用地養地相結合和糧食機械化生產作業為重點的糧食作物茬口模式和現代耕作制度。全市以種植冬季綠肥或冬季深耕或休閑為主的水稻綠色茬口比例由“十二五”末的40%提高至82%。
去年,該體系*研究微塑料在稻田種養結合生態系統的分布格局,構建了稻-鱔-鰍、稻-蝦-鱔-鱉、稻-蝦-鱔、稻-龜-鱔、稻-鱔-蛙、稻-蝦(澳龍)等6種稻田種養結合模式,種養結合生態種植型水稻生產模式技術應用點33個,生態種養區水稻產量較單作區增產3.63%,化學農藥施用量較單作區降低32.4%。研究側深施肥、播種噴施除草劑等農機一體化配套裝置,進一步提高農機農藝配套水平,全市郊區水稻機械化種植率達到83.14%,全市水稻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綜合指標達到94.94%,實現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在全國名列前茅。
會上,與會領導充分肯定了過去一年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所取得的成績,希望加強體系科技成果梳理應用,讓科技成果落地轉化;聚焦體系工作內容,突出重點,著重解決關鍵問題;細化體系日常管理,及時總結工作并系統更新;著眼于體系五年目標,圍繞產業發展瓶頸問題提出解決步驟和方案。
下一步,上海水稻產業技術體系要充分發揮上海大城市水稻生產生態價值優勢,融合到地產稻米品牌中,并從地產稻米產業發展方向對上海水稻優質綠色發展提出“五個優化”和“三個加強”,即通過優化水稻綠色生產環境,為冬季休閑養地提供政策和技術支持;通過優化品種結構,為優質米品牌提供穩定的品種保障;通過優化化學品投入結構,進一步減少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用量;通過優化生產流程,進一步用機械化和流程化的技術手段實現輕簡生產;通過優化稻米加工品質,進一步制定上海地產稻米生產導則和稻米食味評價標準。同時,要加強水稻綠色發展經營主體培育,多渠道支持水稻產業的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加強水稻體系技術集成,全方位支持地產稻米綠色發展;加強科技成果宣傳,為地產稻米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