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本是春暖花開時才有的景致,然而這一幕卻近日出現在山東棗莊市山亭區北莊鎮務后村。村里近370余畝的反季節大棚桃樹已陸續開花,不僅打好了今年果品豐收的基礎,也為春節平添了許多喜慶。
“過年這段時間,室外的溫度比較低,但是大棚里的桃樹幾乎沒受影響,桃花開得整齊,是豐收好兆頭。”務后村龍床仙桃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宋大海高興地說。
成立合作社
抱團高質量發展
務后村黨支部書記呂奉領介紹,村民原來種植露天果樹,2008年前后,山亭區開始大面積發展大棚林果種植,該村村民成功將桃樹移植到大棚里,不僅填補了年后新鮮桃子的市場空白,也讓百姓收益翻了番。
務后村的桃子,3月初就能上市,價格高時每斤能賣到15—20元,收入可觀。但因為一直都是散戶種植,老百姓銷售風險相對大,上市時經常會遇到客商壓價、卡價的情況,“村民把果品運到市場之后,價格高低就是客商說了算,種植戶很吃虧。”呂奉領說。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14年,呂奉領將村里種植大戶、種植能手全部召集起來商量,*終敲定成立村集體股份制合作社——龍床仙桃果樹種植專業合作社。抱團生產高質量果品成了務后村發展大棚桃樹的核心思路。合作社成立后,該村大動作不斷,一年的時間拆除老舊大棚20多個,規劃設計占地100畝的新園區,可容納16個高溫棚、7個拱棚,外加一個8000多平方米的連體拱棚。
“合作社把全村的桃樹按畝數進行資產量化,實行統一管理,合作社不但擁有監督權,還建立了懲罰制度。”呂奉領介紹說。
絕不允許
砸了自己品牌
為啥務后村的合作社要建立懲罰制度呢?呂奉領告訴記者,成立合作社后,桃子的價格有了保障,但是因為大伙兒的管理水平有高有低,果品的質量難以保證,也曾出現過不少村民以次充好,讓客戶利益受到損失的事情,一度影響到務后村桃子的品牌效應。
“我們既不能讓村民吃虧,也不能讓客戶吃虧,更不能砸了我們村的果品牌子。”呂奉領表示,按照懲罰制度,誰出的問題誰負責,不但要雙倍賠償客商的損失,還要對全體村民做出書面承諾,保證以后不會再出現問題。
“把務后村桃子的質量提上來是*要務,真正做到有機種植。現在消費者越來越青睞綠色無公害果品,達到有機標準的農產品當然更受歡迎,我們力爭做到這一點。”呂奉領介紹,為了保證果品質量,務后村合作社已經與當地一家有機肥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有機肥廠家直供,并杜絕使用農藥。
解決好合作社的果品質量問題,身為合作社理事長的呂奉領親自出去跑銷路,把以前的老客戶再次“請”到村里。
依靠桃園
發展田園綜合體
村民吳偉是務后村的桃子種植大戶,也是合作社的理事之一,目前管理著20畝地的桃園。他向記者介紹,因為合作社有了明確的管理制度,村民在管理上都很下功夫,所以收益有了很大改觀,價格越來越穩定。“800平方米左右的大棚,優質果產量在4500斤左右,比以往多了400多斤。”吳偉說。
務后村去年謀劃的生態田園綜合體項目目前已施工近半,該項目集設施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于一體。呂奉領介紹,下一步務后村將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繼續拓寬思路,把采摘文化、農家樂文化與桃文化深度結合,擦亮“農業品牌”,實現村莊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雙贏”。
“未來,游客可在生態田園綜合體里品桃賞花。”呂奉領笑著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