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種了10畝紅薯,這幾天忙著澆水。”廣東湛江雷州市那毛村村民李喜脫貧后,依然把種紅薯當成主要收入來源。他對紅薯有感情,因為正是那毛村的主打扶貧產業紅薯幫了他大忙——不僅脫貧還邁上致富路。
廣東省把幫扶貧困地區發展產業作為增強“造血”功能、實現持續穩定脫貧重要手段。據初步統計,2018年全省實施產業扶貧項目33.27萬個,帶動在家有勞動能力相對貧困戶19萬戶、70.4萬人,產業項目收益14.8億元;2277個貧困村建有農業特色產業4578個,成立農民合作社5388家,參與農業產業扶貧的農業龍頭企業達932個。
農戶靠種紅薯成脫貧致富明星
3年前,李喜和妻子陳娥還是本地的泥水雜工,李喜的腿有殘疾,3個兒子都在上小學,一家五口擠在一間老舊的茅草屋。扶貧隊積極發動他參與紅薯種植,同時制定相應的脫貧策略:參加合作社臨時務工,做保潔員,種植番薯,加入合作社……2018年李喜全家收入大約可達10萬元,他因此被評為湛江脫貧致富明星。
自省農業農村廳駐那毛村*扶貧工作隊2016年因地制宜帶領貧困戶種植紅薯以來,那毛村不斷發展特色紅薯產業,平均每年播種面積都達500畝以上。截至目前,那毛村扶貧工作隊已經帶動19戶貧困戶、90余戶非貧困戶參與到紅薯種植當中,目前全村52戶貧困戶199人,已有46戶171人脫貧,戶、人脫貧率達88%和86%。
那毛村是廣東省發展特色產業扶貧的突出代表,類似案例還有很多。
韶關南雄市珠璣鎮靈潭村通過由村黨總支領辦村集體公司——濟福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培育光伏發電、腐竹廠等六大扶貧產業,讓農民變股東參與務工、收租、分紅。2017年該村集體收入達到56萬元,是*扶貧開始前的37倍,其中80%用于貧困戶分紅和共享,帶動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至8366元,目前已全部實現預脫貧。
產業扶貧長效機制加快建立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有專家認為,沒有產業發展帶動,貧困地區很難脫貧;缺乏產業支撐的脫貧,脫貧后的發展也難以為繼。
產業不能隨便發展,產業選擇至關重要。那毛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彭彬認為,在選擇農業產業時,要遵循三個標準:可行、易行、能行。選擇的產業要符合貧困村的地理特點和農戶的勞動特點,符合當前消費市場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導向,確保穩定發展。
推進產業扶貧,廣東省重點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等重要載體,發展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三大產業,發揮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三大主體作用,完善與貧困戶利益聯結、產銷對接、科技支撐三大機制,著力健全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
廣東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還提出,2019年將著力健全產業扶貧的長效機制,提高帶貧益貧能力,召開產業扶貧工作推進會,加快產業扶貧項目庫建設,大力發展“一村一業、一鎮一業”,全面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建設,培育脫貧致富帶頭人,積極推進消費扶貧,發展集體經濟,做好生態扶貧。
在產業扶貧等多措并舉的推動下,至2018年底,全省累計150萬相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4.54%降至0.3%以下,有勞動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9600多元,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總體實現。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