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問題一直是三農問題中的熱點, 2016年中國稻谷播種面積為3017.8萬公頃,產量為2.07億噸,播種面積和產量都有所降低,預計2021后中國糧食缺口將超過一億噸。另一方面,作為鹽堿地大國,中國的鹽堿地面積達到5億畝。位居世界第三。
海水稻是耐鹽堿水稻的形象化稱呼,是一種利用生物遺傳育種技術在野生耐鹽堿水稻稻種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和培育所得到的更具價值性和推廣性的耐鹽堿特種水稻,該類型水稻能夠在一定鹽度的海水灌溉條件下自然生長,具有抗旱抗蟲、生態修復等重要功能。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寧凌等12名來自廣東的全國人大代表提交了《關于推進“海水稻”產業發展的建議》(下稱“建議”)。他們認為,中國有許多可利用的鹽漬土地,推進海水稻產業發展,有助于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整體質量和效率、推動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
這12位人大代表介紹,普查數據顯示在國內近5億畝的鹽漬土地中,可開發利用的面積多達2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0%左右。如果海水稻推廣成功之后,以每畝200-300公斤的產量計算,可增加水稻產量500億公斤,解決2億人口的糧食問題。此外,傳統水稻種植隨著人工、農資成本的上升,利潤單薄,相比之下海水稻種植經濟效益較大,網上出售的海稻米價格大概為每公斤30-50元。良好的經濟效益能夠提升農民生產積極性,助力農村新經濟增長動力的產生。
建議中提到,目前海水稻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面臨諸多問題。首先,科研力量整合不足,技術突破進程較慢。試點地區海水稻科技創新體系還存在“各自為政”或者分工不明的問題,對于基礎性重大課題的研究,不同區域、行業、團隊之間的合作較少,造成海水稻種植技術更新后勁嚴重不足,成為制約海水稻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推廣機制動力不夠,規模擴大效率較低。目前海水稻種植以科研團隊為主導,通過與地方政府、企業以及農戶進行小規模合作來進行種植。此外,缺乏規模推廣下的海水稻種植成本難以下降,市場價格對于普通居民消費者來說相對較高,市場受眾還處于小規模狀態等。
為此,這12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四點建議:
*,整合技術力量,組建研究中心。目前影響力較大的海水稻研究機構為2016年成立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但在海水稻研究起源地的廣東地區尚缺少具有足夠規模和影響力的技術研發團隊,地方團隊之間合作較少,力量分散。建議在中國南方由國家農村農業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廣東海水稻技術研究中心,整合廣東海水稻研究技術團隊力量,搭建起高校、科研機構和民營企業之間以海水稻產業創新發展為目的的平臺,通過面向全國*農林機構招賢納士,加大軟硬件建設投入力度,緊跟水稻育種技術前沿,引領國內海水稻技術創新水平,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致力于建設一所集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區域*海水稻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優化資源要素,建設推廣中心。目前中國海水稻種植初具規模的區域主要在廣東湛江,其他地區尚以小范圍的實驗基地為主,如青島等地,在主要鹽堿地分布區域的推廣種植工作尚未起步。建議由國家農村農業部與鹽堿地分布集中區域政府共建海水稻種植推廣中心。建設初期,利用1-3年時間,對區域鹽堿地鹽度情況、面積分布區域進行*摸底考察登記,并進行試點種植,初步建設成具有地區經濟效益的海水稻推廣種植試點區域;建設中期,利用3-5年時間,提升海水稻種植配套設施建設速度,運行海水稻種植合作社機制,充分利用好區域鹽堿地資源,中期建成具有區域經濟社會效益的海水稻種植片區;建設遠期,利用5-10年時間,配套海水稻育種前沿技術,擴大其他地區的鹽堿地區合作,并開展國際合作和市場推廣,遠期建成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農業推廣團隊和土壤改善機構,實現在中國沿海區域和內陸鹽堿地區大面積高品質海水稻種植區域。
第三,規范產品體系,引導多方參與。目前以海水稻為原料,已經有了香米、米線、米粉、藥酒等產品,但產品體系尚待完善,品牌效益亟待加強,發展動力仍需加大。建議鼓勵現有企業緊扣市場空間和抓住消費需求,加大對營養富含豐富、藥用價值多樣的海水稻衍生產品開發,在不斷規范產品體系的基礎上,加大對海水稻產品的品牌建設。此外,鼓勵有實力的國有與民營企業參與到海水稻的市場開拓過程中,引導外部基金和創投公司投資新興的“海水稻”產業,在引導多方主體參與新興投資加入基礎上,整合和完善海水稻產業鏈,壯大海水稻產業發展動力。
4.加強外部支持,優化政策環境。面對海水稻的巨大開發潛力,要加強國家政策導向和地方政府資金的支持力度,政府應設立和加大海水稻項目專項經費,建立技術創新獎勵機制,并鼓勵海水稻科研團隊參與到鹽堿地的環境治理工程中來;其次活用相關政策,簡化鹽堿地的土地流轉手續,并對海水稻農田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配套輔助,落實和完善對海水稻研究和生產的直接補貼機制和利益補償機制,為海水稻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