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利大學、國際熱帶農業中心和英國利茲大學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研究稱,到2040年,即使達到《巴黎協定》的減排目標,全球很多小麥、大豆、水稻和玉米的主產區降水量也將發生變化。預測結果顯示,歐洲、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亞部分地區將變得更加干燥,而熱帶地區及其北部將變得更加濕潤。
該研究將氣候變化區域與農田的空間分布、農作物的生長季進行疊加,以顯示哪些農業生產區域將受到降水量變化的影響,并且在從低到高的四種排放情景下預測*性降水變化出現的時間。小麥、大豆、水稻和玉米等四種作物占全球熱量攝入量的40%左右。研究顯示,全球14%種植這四種作物的農地將變得更加干旱,而31%種植這些作物的土地將變得更加濕潤。具體而言,未來將變得更加干旱的區域包括澳大利亞西南部、南部非洲、南美洲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等地區,墨西哥中部的小麥耕地也將變得更加干旱。未來將變得更加濕潤的地區包括加拿大、俄羅斯、印度和美國東部。
在各種排放情景下,中國和印度種植這四種作物的區域都將變得更加濕潤。日本、韓國和菲律賓等亞洲其他大型水稻生產國降水量將增加。歐洲北部、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的小麥種植區降水量也將增加。降水量的增加可能意味著產量增加,但考慮到海平面升高、氣溫升高和洪水潛在風險增加等因素,這些地區的農作物產量也未必能增加。
研究者表示,不管在多大程度上推進減排,在降水量出現變化的區域均需要對氣候適應進行投資,尤其是對于未來幾十年氣候將出現重大變化的區域,更應該加快適應速度。此外,如果實現《巴黎協定》制定的減排目標,那么*性降水變化出現的時間將被大大推遲。與高排放情景相比,在低排放情景下絕大多數區域將多出二三十年的時間來做好氣候適應準備。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