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拖拉機2300多萬臺、聯合收割機200多萬臺、鄉村農機從業人員5000多萬人,承擔了超過一半的農業生產作業量。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進入了機械化為主的新階段。農機安全生產重于泰山。如何用好這幾千萬的農機、管好幾千萬的機手,讓他們多干活、少出事,干好活、不出事,是農機安全監理工作的主要任務,也是農業農村部門的一項重要職責。
對農機具和農機手的安全管理,類似于公安部門對機動車和駕駛員的管理,農機具管理業務主要包括牌證管理、年審年檢、安全檢查等,農機手管理業務主要包括安全教育、駕駛證管理及事故處理等。由于這些業務面向的是廣大農村,服務的是千家萬戶的農民,管理的領域不僅在道路上、更多的是在田間地頭,監管難度更大、要求更高。這些年,已經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保證了農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但地方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也有群眾反映存在辦證難、手續繁、時間長、不方便等問題,為了解決好這些問題,農機化司按照中央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扎實推進了農機監理工作的改革創新,在能夠保證安全監管的前提下,力求通過優流程、減環節、強服務、轉作風,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務群眾、服務“三農”。
可以說,推進農機安全監管“放管服”改革,中央有要求、農民有期盼、基層有需要。
在頂層設計方面,重點用好加法、減法和乘法。一是在簡政放權上做“減法”。調整優化制度,將原11個部門規章規范整合為4個。精簡辦證環節,將拖拉機、聯合收割機駕駛證和行駛證兩證合一,讓農機和機手都能“一證上崗”。取消駕駛證實習期。推行免費監理,實行新機免檢。二是在放管結合上做“加法”。將業務辦理職責由地市級下放到縣級,并明確縣級以上農機部門主要承擔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職責。對農機實行分類管理,從嚴管理有運輸功能的拖拉機,要求先上保險再登記。放寬駕駛員年齡限制,由*不超過60周歲放寬到70周歲,并增加了補考次數。三是在優化服務上做“乘法”。大力推進信息公開,推行網上辦理。開展送檢下鄉、送考下鄉。認可鄉鎮醫療機構出具的體檢證明,方便農民就近體檢。允許異地辦理和境外人員申領駕駛證。通過制度機制創新,我們共推出便民措施44項。
在制度執行方面,主要抓了三件事。一是深入宣傳解讀。通過答記者問、新聞報道、制作掛圖等方式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宣傳,擴大社會知曉度。二是分類開展培訓。對省市縣分期分批培訓,提高業務人員素質能力。各地共舉辦宣貫培訓班100多期,培訓3萬多人。三是強化指導檢查。組成6個檢查組到12個省進行督導,歸納印發了“放管服”改革中應注意的八個方面事項,督促指導地方抓好落實。
通過項目實施,取得了“三省一增一降”的好效果。
三省:是省事、省時、省錢。首先是省事。實行送檢下鄉、送考下鄉、新機免檢、就近體檢、異地辦理等措施,讓農民少跑腿。二是省時。機手考試時間由90分鐘減少到60分鐘,牌證辦理時間由原2天縮減為1天,讓農民有更多時間干其他的事,更好地享受生活。三是省錢。通過免收牌照費、年檢費等5項監理費用,全年為全國農機手減費約11億元。
一增:是增加了農機手的有效供給。通過延長限制年齡,使60周歲以上的農村勞動力還能開農機、用農機,緩解了農村勞動力短缺難題。規定出臺后,各地反映很受歡迎,僅江蘇省鹽城市,不到半年就有90名60周歲以上人員申請駕駛證,占新辦證人員的10%以上。
一降:是農機事故明顯降低。2018年,全國累計報告在國家等級公路以外的農機事故563起,死亡74人,受傷131人,直接經濟損失717.5萬元。與上年相比,四項指標分別下降了32.1%、43.1%、42.0%和48.6%。
總之,農機安全監管“放管服”改革創新項目,在部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相關司局的大力支持下,達到了預期目標,取得了顯著成效,切實增強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新規章規范實施后,全國共注冊拖拉機24.4萬臺、聯合收割機8.7萬臺,考取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駕駛證16.1萬人,有50多萬農民群眾直接受益。
2018年年底,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創新項目的成功經驗,為意見的出臺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發揮了積極作用。意見強調,要深入推進農機裝備產業和農業機械化管理領域“放管服”改革,優化鑒定推廣服務,保障農機安全生產,切實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放管服”改革永遠在路上。下一步,農機化司將認真貫徹國務院意見要求,進一步拓寬“放管服”改革覆蓋面,將農機安全監理的創新做法和經驗,積極推廣到農機鑒定、農機維修、駕校管理等方面,為推進新時期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