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湖北省宜昌市市農科院正高職*農藝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費甫華沒有閑著。上月底,他帶隊到秭歸縣水田壩、泄灘等4個鄉鎮開展了為期5天的產業扶貧調研,正忙著撰寫調研報告。
“幫助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致富,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31年來,費甫華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從風華正茂之年與農業科技工作結緣到現在年過半百,他堅守山鄉田野,潛心科技攻關,推廣農業科技,換來碩果累累。
他和團隊推出的魔芋抗病豐產栽培和軟腐病綜合防治技術等多項成果推廣到四川、云南、重慶等10多個省市,推廣示范面積累計2000多萬畝,幫助百萬農戶增收逾30億元,費甫華也因此被群眾親切地稱為“魔芋大王”。
1988年,費甫華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原宜昌地區農科所工作。當時農科所在枝江鄉下,工作和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報到后,面對理想和現實的巨大反差,他苦悶過,也彷徨過。
“讓我堅定信心留下與土坷垃打交道,是父親的一番話。”費甫華告訴記者,父親說:“我們世代生活在農村,能出一名大學生不容易,為什么就不能為農民做點事情?人忘本,會讓人戳脊梁骨的!”
作為當時地區農科所為數不多的科班生,費甫華主動請纓,參加正在實施的水稻病害防治的課題研究,負責主要操作。為早出成果,他不分白天黑夜,一頭扎進田間地頭、實驗室里。“*終,我們攻克課題難關,技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單位嶄露頭角的同時,費甫華感覺到,隨著農業技術的飛速發展,現有的知識遠遠滿足不了工作的需要。經過努力,他考取了母校植物病理學專業的研究生。“當時研究生可謂是鳳毛麟角,1994年畢業時,省級以上多家教學科研單位向我伸來橄欖枝”,費甫華婉言謝絕,毫不猶豫地回到了宜昌。
1996年,媒體一則《魔芋得魔病,呼喚專家攻關》的消息引起了費甫華的關注。為破解這一難題,他帶領專家團隊,深入五峰、長陽等地開展研究,經過多年的艱苦探索,完成了魔芋抗病豐產栽培關鍵技術,獲得了多項重大科技成果。
如今,種植魔芋已成為宜昌及周邊市州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目前宜昌魔芋種植面積達15萬畝,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年產值近15億元,年加工鮮芋20萬噸以上,產品遠銷歐美和東南亞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為了讓更多農民脫貧致富,除魔芋外,費甫華還對水稻、大豆、蔬菜、柑橘等作物病蟲害防治、新品種選育及配套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和推廣,累計主持和參與完成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30多項,獲省重大科技成果登記20余項和各級科技成果獎勵20多項,2014年獲宜昌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這些來自田野的研究成果實用性強,對農戶增產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一名農藝師,選擇了這個行業,也就選擇了與泥土終身為伴。”費甫華說,“只有扎根田壟,與農民堅守在一起,才能用自己的知識造福一方百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