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村農業部門新近完成的調研顯示,借助黃河之利和科技創新,寧夏淡水漁業已經解決了當地人“吃魚難”的難題,城鄉居民不僅吃上物美價廉的水產品,當地養殖的多種魚類還走進了新疆、西藏等地的市場。尤為可喜的是,漁業養殖戶可支配收入已連續多年高出種植農民1000元以上。
據介紹,目前,自治區人均水產品占有量27.7公斤,是西北五省平均值的5.12倍;產地水產品藥殘抽檢連續七年合格率*,成為西北地區商品魚生產的重要基地。特別是以設施溫棚和池塘循環水工程化養殖為代表的設施漁業發展迅速,促進漁業實現從“地下”轉到“地上”的重大突破。
科技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建立行政、科技、企業緊密連接的產業服務機制,形成推進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從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等頂層設計、重大科技示范項目的具體執行、重點科技推廣項目的技術指導與跟蹤服務、各類重大項目及資金的監督管理等所有環節,確保產業走對路、快走路。
技術引進與集成創新成績突出。引進并集成創新了物聯網智能養殖、池塘循環水養殖、受控式集裝箱養殖、設施溫棚養殖、生態凈化塘、人工潛流濕地養殖等一大批先進技術,設施漁業總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創建了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范場,建立了“育繁推一體化”現代水產種業體系,累計為市縣級水產良種苗種繁育場點更新換代水產良種親本2萬組,良種繁育這個始終制約著當地漁業發展的瓶頸一舉突破;承擔并完成了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60多項,獲省部級科技獎10多項,黃河鯰人工繁育技術全國領先。
龍頭引領帶動作用顯著。累計創建農業農村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74家,全國現代漁業技術綜合示范點1個,建設集物聯網智能養殖、漁業水體環境監控、水產品質量可追溯、魚病遠程診斷、市場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互聯網+漁業”養殖場點300多家,推廣新模式、新技術,提高綜合效益和全區漁業養殖管理水平、漁業預警和事故防范能力。
科技合作創新深入推進。先后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學、寧夏大學、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等6個科研院所、高校、政府機構建立了長期穩定戰略合作關系,加強資源整合共享和協同創新,共同促進漁業轉型升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