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13日,由農業農村部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暨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推進活動在三亞舉行,廣西水稻創新團隊選育的*常規稻品種“桂育11號”獲秈稻組金獎*名。
活動期間,由中國科學院謝華安院士、中國工程院萬建民院士、陳溫福院士組成的專家組對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選送的103個優質水稻品種分組進行了食味品質鑒評,分別以日本漁昭越光米和泰國香米((KDML105)為粳稻對照和秈稻對照品種。此次鑒評起點高,權威性強,*終15個粳稻品種和15個秈稻品種榮獲金獎。廣西水稻創新團隊選育的*常規稻品種“桂育11號”獲得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以*分的成績摘得秈稻組金獎*名。
“桂育11號”是廣西水稻創新團隊崗位科學家羅群昌研究員團隊采用常規育種方法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手段相結合,經過9年13代育成的早晚兼用型優質常規稻品種,具有米質特優、米粒晶瑩透亮、米飯爽滑柔軟以及產量高等特點。
“桂育11號”于2016年早稻參加廣西常規稻組區域試驗,2017年晚稻續試和生產試驗,2年區試平均畝產為449.0公斤,比對照柳沙油占202增產6.83%。米質主要指標表現為千粒重21.9克、糙米率81.6%、整精米率67.9%、堊白度1.0%、透明度1級、堿消值6.2級、膠稠度74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0%,整體米質達到NY/T593-2013《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優質一等食用長粒形秈稻品種品質。2018年通過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桂審稻2018030號)。
廣西水稻創新團隊在華南稻區率先提出以增加谷粒長度、提高千粒重為核心的優質常規水稻優質化育種技術路線,實現了優質常規稻產量和品質同步提升的育種策略,育成的優質稻品種年推廣應用面積占廣西常規稻面積的六成以上。目前,以“油占八號”、“桂育9號”等為代表的一批“桂系”大長粒型*優質常規稻品種,平均畝產450公斤,有效解決了優質稻外觀品質和產量同步提升的難題,實現了廣西*優質常規稻品質產量雙突破。此次“桂育11號”獲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活動金獎,大大提升了我區*常規稻品質和知名度,標志著我區水稻優質化育種走在了全國前列。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