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領域興起了一種新概念——黑色農業。其核心是利用餐廚垃圾和農作物的秧蔓等廢棄物進行堆腐后喂蚯蚓、黃粉蟲之類的腐食性昆蟲,將蟲糞用作生物有機肥,將昆蟲制成高蛋白飼料、工業原料甚至供人類食用等。這種有機廢棄物經昆蟲和微生物的聯合轉化,能夠變廢為寶,提升生物資源循環利用的效率、深度和市場價值。專家表示,黑色農業完成了農業生態系統經濟生產的循環經濟閉合環,為美麗鄉村建設開辟了現實可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值得推廣。
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后朱立君認為,黑色農業是要站在超越種植品種的維度上進行定義的,指使用餐廚垃圾及有機廢棄物等養殖昆蟲,產出的蛋白質作為飼料(如白粉蟲)、生物源肥料或生長調節劑(如蚯蚓液體肥)以及提取工業原料(如甲殼素)等,蟲糞歸于大地。
“蚯蚓干、黃粉蟲等這類微家畜吃人類的餐廚垃圾,同時讓大量無法回收利用的農作物秧蔓等有了新用途。”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劉玉升說,通過黃粉蟲等腐食性的昆蟲將農業有機廢棄物轉化為高價值蟲體和蟲糞沙顆粒,能夠變廢為寶。劉玉升介紹,在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院士提出的沙產業理論基礎上,中國農科院原生物防治研究所所長包建中提出藍色農業(以海洋和淡水產物為主)、白色農業(以食用菌為代表的微生物產業)、綠色農業等“三色農業”,“三色農業”產生的廢棄物資源是各產業資源的3倍,為了生態化處理這些廢棄物資源,黑色農業應運而生。“三色農業”加黑色農業共同形成“四色農業”結構,即生態循環農業,利用*簡單的生物多樣性進行全生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形成良好生態生產,可有效解決有機廢棄物回收利用難題。
劉玉升認為,黑色農業有生態安全性與食物安全性兩大優勢。生態安全性上,因昆蟲具有馬氏管系統,對食物水分的代謝利用能力極強,水分從食物中吸取無需額外添加水源;排泄物是干燥無味的顆粒狀,無二次污染。食物安全性上,環境昆蟲利用有機廢棄物為原料做飼料轉化為新型蛋白質,用無脊椎動物做畜禽飼料,既可滿足數量需求,又可以切斷脊椎動物同源性蛋白污染的風險,保衛餐桌安全。而昆蟲的糞沙既可以作有機肥,也可以作飼料,目前已開發完成蟲糞沙人工土壤系列產品。2015年,山東農大科研基地、莒南縣磐龍湖生態園利用繁殖飼養的昆蟲生產昆蟲蛋白粉,填補了魚粉市場需求空缺。“昆蟲蛋白粉的低成本、生產可持續性為畜禽業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產量產質提供了保障。”劉玉升表示。為實現農業領域提出的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的“雙減”目標,劉玉升還在此基地建成了天敵昆蟲研究中心和生產繁育基地。
據了解,經過中試推廣,目前已有不少農民積極接受黑色農業技術并進行實踐,像黃粉蟲出口價值很高,干蟲目前收購價約3萬元一噸,農民在家就能養殖。昆蟲源蛋白粉被原農業部列入飼料原料目錄,在山東省內許多飼料廠作為蛋白原料或添加劑用于生產加工畜禽飼料。“有機廢棄物處理產業將大有可為,開發腐屑食物鏈就是開辟了農業生產的另一戰場。”劉玉升說,“三色農業”廢棄物資源能形成一個新的農業產業領域、產業方式、經濟方式,帶動黑色農業產業,釋放更多農業生產動能。2017年,河北唐縣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昆蟲養殖面積,幾十戶農戶參與總收入超過百萬元;山東泰安鵬飛寵物食品有限公司年出口各種干制昆蟲產品1000余噸,達到全國出口量的近1/10,年產值3000余萬元。
朱立君認為,當前,垃圾與資源問題愈發緊迫,黑色農業在生產蛋白質方面的巨大潛力及加快生物資源循環再生方面極具價值,可助力農業生態系統經濟生產的循環經濟閉合環,也將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方向之一。中國社會科學院食品安全課題組負責人邢東田則表示,以昆蟲為紐帶的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循環技術體系,值得推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