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行樹放三個,用架子夾在一米高的樹杈上就行。”4月17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白龍鎮雙廟社區,魏禮強左手攥著一把用皮筋捆好的試管,右手拎著一袋夾子,向身邊干活的農戶叮囑著。
這些不到十公分的塑料試管里,裝著剿滅500多畝桃林和梨園蟲害的“秘密武器”。“你看到黑色的小點兒了沒?都是各種各樣的瓢蟲幼蟲,專門吃蚜蟲等害蟲。”談到自己琢磨的生物殺蟲技術,魏禮強打開了話匣子,儼然一副“土專家”的模樣。
事實上,3年前他還是個對農業一竅不通、只知道趴在電腦前寫數據的程序員。“我在北京干了20年計算機行業,有房有車收入也不錯。”魏禮強說,妻子因血液病去世,是讓他回到老家安徽做生態農業的*重要原因。
妻子離世后,魏禮強開始關注血液病患者群體。2015年,他走遍北京各大醫院,發現該病重度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我找到協和醫院的專家,他們說食品安全問題是導致血液病高發的因素之一。”他回憶說,自己當時就想著從源頭控制住食品安全問題。于是,2016年初,這個泗縣年輕人帶著多年積攢的500萬元,來到白龍鎮開啟農業創業之旅。
從*開始,這個中年漢子就是奔著做有機農業去的。在專家建議下,魏禮強從地里取了400多份樣本去化驗,針對測出的氮磷鉀成分,通過農家肥和植物秸稈改良土壤;栽植了總計5萬棵桃樹和梨樹后,他又散養了雞鴨作為除草的“得力干將”。
去年蚜蟲肆虐,當地農戶建議他盡快噴灑農藥除蟲,卻被他斷然拒絕。“農藥是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農殘是沒法完全清理的。”魏禮強向專家求教,*終決定嘗試進行生物除蟲。
“我花了10多萬元放了200萬只瓢蟲,是打藥成本的幾倍。”魏禮強算了筆賬,雖然前期投入多,但與長期的施藥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可謂一勞永逸。
2018年底,魏禮強的生態循環果園終于有了收獲。“首批幾千斤桃子出來,我們定價30多元一斤,通過微商渠道很快就賣完了。”*讓他欣慰的是客戶對產品的認可,“有天晚上10點多,深圳的一個客戶給我打電話,說桃子太好吃了想再買一些。”他只好向對方解釋試銷數量有限,無法再為其提供更多產品,“對方就鼓勵我說,希望來年還能吃上這樣健康放心的美味。”
魏禮強沒有讓滿懷期待的顧客失望。今年,他申請的有機認證順利通過,自然生態循環模式走上正軌。“全年上市的桃、梨產量應該有100萬斤,好多顧客都催著我現在就做預售呢!”對他來說,讓更多人吃上放心農產品的創業心愿已經初步實現,第二個心愿自然提上日程,“我想等攢夠了錢,成立一家專門資助血液病研究和治療的基金,幫助那些飽受血液病困擾的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