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柳州:機械助力 耕種省力(圖)
柳州:機械助力 耕種省力(圖)
農業網   時間:2019/4/28 13:31:00  來源:柳州日報  閱讀數:363

農業機械化

  甘蔗種植一氣呵成

  廣西柳州柳城縣沖脈鎮指揮村指揮屯的貧困戶韋有權,在他種植的6.9畝平整甘蔗地里,機聲隆隆,他只需坐在種植機上把一根根甘蔗放入切種箱,然后開行、擺種、施肥、覆土等幾個操作就會同時進行,一氣呵成,非常便捷。韋有權說:“之前都是自己人工種植,從早到晚在地里來來回回跑,一整天忙活下來也只能種兩畝左右,現在用機器種,一個早上就全部種完了,省時、省力、省事、省心。”

  長期以來,甘蔗播種、收割一直都是依靠傳統的人力手工砍伐,費時費力。但近年來,這一狀況有所改變,甘蔗種植農機合作社就是新出現的一個“變化”。該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把農村甘蔗種植全靠人工的傳統模式,轉變成由轄區糖廠提供賒銷生產資料和技術服務,農機合作社負責耕、種、管、收環節,農戶暫不需出資,實行合作社記賬管理,待甘蔗收割進廠由糖廠統一代扣所有成本,余下收入直接轉入農戶賬戶的模式,擴大甘蔗生產機械化服務,緩解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而這一模式的打造,也得益于柳城縣實行“小塊并大塊”的土地升級改造,把原來傳統小塊零散的土地變成了連片平整的良地。目前,該縣打造了沖脈鎮指揮村3000畝現代糖業示范區,建設了社沖鄉露塘農場、馬山鎮四塘農場等7個共4500畝的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引進甘蔗種植機22臺、甘蔗收獲機8臺、大中型拖拉機80臺等新機具進行示范推廣,推廣應用甘蔗深耕深松技術39萬畝、一體化機械種植技術0.8萬畝、機械收獲技術0.5萬畝等,突破了機種、機收瓶頸,加快了“雙高”基地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發展的步伐。

  播種水稻節本增效

  邵建林是古砦仫佬族鄉大戶村2015年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趁著柳城縣古砦稻花飄香現代糧食產業核心示范區建設的東風,他以每畝900元的租金把自己的5畝水田流轉出去。“以前的田地是自己插秧,施肥,收割,現在租給老板用機械種植,我們得租金,平時還可以幫老板打工賺錢,一舉兩得。”像邵建林這樣的“包租公”還有很多,示范區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水稻種植總面積達2.052萬畝。示范區建設有育秧中心、農機中心、稻谷烘干中心等,實現耕田、收割、烘干等一條龍服務,促進水稻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的應用,提高生產效率,節本增效。目前示范區新型經營主體機械化服務能力達2.5萬畝,核心區水稻綜合機械化率95.2%,水稻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的推廣每畝可節約人工成本200元。

  近年來,柳城縣狠抓水稻作物農機化技術推廣,在全縣實施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試驗示范項目,加大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機插秧)、植保、烘干等薄弱環節技術推廣力度,打造了古砦大戶3000畝現代糧食示范區,建設了鳳山鎮鳳山村、六塘鎮拉燕村、太平鎮山咀村、古砦仫佬族鄉嶺頭村4個共2000畝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進行以工廠化育秧為依托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目前,全縣推廣使用水稻收割機13臺、稻谷烘干機2臺等,推廣應用水稻機插秧1.5萬畝、稻谷烘干技術0.2萬噸,進一步提升水稻種植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此外,該縣因地制宜示范推廣優勢特色經濟作物農機化技術,通過開展茶葉、果蔬、桑蠶等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以及畜牧水產養殖、設施農業的生產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在古砦仫佬族鄉云鋒村建設了1000畝水果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基地、在伏虎華僑農場和柳城華僑農場建設了200畝茶葉生產機械化示范基地等,提升優勢特色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更好更快地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的是農民在田地里辛勞耕作的景象,眼下正是春耕春播、萬物生發的農忙時節,而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的田間地頭出現了“龐然大物”,水稻、甘蔗等主要作物的種植、收割引入了新型大型機械,助力農作物的生產,使農民的雙手得以解放,改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方式。

  2018年,柳城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9.1萬千瓦,主要農業機械擁有量5.73萬臺(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56%,其中甘蔗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61%,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82%。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wys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