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快先進實用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并在“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部分中強調“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要落實好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亟待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即培育壯大農技傳授主體,通過營建優化環境載體,帶領幫助農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受訓客體吸收新知識、運用新技術、生產新產品,提高農技推廣服務的成果普及率,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科技服務與技術支撐,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美麗、農民增收。
培育壯大傳授主體,構建“一主多元”融合發展的農技推廣新格局。
隨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農技推廣服務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我省應構建以公益性推廣服務機構為主體、經營性服務為補充、高校科研院所積極參與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快促進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與經營性服務組織融合發展,分工協作,形成“一主多元”融合發展的農技推廣新格局。
一是發展壯大多元化的農技推廣主體。建立科學、高效的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科學合理設置省、市、縣、鄉(鎮)、村“五級聯動”的農技推廣公益性服務體系,主要從事基本農情信息監測、重大疫病防控、產品質量監管、農業生態環保等公共性、基礎性問題。定期開展栽培技術、秸稈綜合利用、黑土地保護等公益性技術培訓服務職能。培育支持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開展農技推廣活動,讓農戶得到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技術服務。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積極參與農技推廣服務,開展農業技術創新的信息整理與傳遞,充分利用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及相關的扶持政策開展項目合作。
二是推動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與經營性服務組織融合發展。我省應提供“科教專家—政府推廣—校企合作”的技術創新、示范推廣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應建立農技推廣機構、相關科研院所、市場化服務組織、新型職業農民等廣泛參與、分工協作的“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農技推廣聯盟,為農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多種形式的技術指導服務,提高農業生產科技化水平。
增加豐富受訓客體,提高農技推廣服務的成果普及率。
由于農村空心化問題普遍存在,在家務農的多數是老人和婦女,他們的文化素質較低,導致農技推廣的效果難以提升。農技推廣涉及內容較廣,關系到農戶的切身利益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為此,我省應加快提升農戶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促進農技推廣工作有效開展。
一是增加接受培訓的農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農業科研人員、農技推廣人員通過下鄉指導、技術培訓、定向幫扶等方式向小農戶示范推廣農業適用性技術,支持農技推廣人員與新型經營主體開展技術合作。借鑒河南、山東等省在農技推廣中建立“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戶”的技術服務模式,在實戰中培育農技人才,健全基層農業科技試驗、示范網絡,帶動周邊農戶提高生產技能,提高農技推廣服務的成果普及率。
二是豐富完善多樣化的農技推廣服務技術培訓內容,加快適用性農技成果生成、轉化為現實的農業生產力。我省應圍繞農業發展需求,在重點領域展開技術推廣與應用,為農戶提供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農技推廣服務。為適應民眾消費結構升級,加快開展在農產品多樣性和質量品質提升、農業生態環保等方面實用性技術推廣。
優化環境載體,提供農技推廣服務的基礎保障。
為有效發揮農技推廣體系在農業科研機構(科研人員)與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廣大農戶)之間的橋梁作用,打通農技推廣服務的“*后一公里”問題,我省應積極優化要素環境、政策環境與設施環境,為農技成果研發、轉化與普及提供基礎保障。
一是建立多元化的要素環境。要建立穩定的投入資金。充分發揮財政性科技資金的引導效應,引導社會、民間資金投向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服務,形成財政撥款、企業投入、社會集資、民間參股等“多元一體”的農技推廣服務投入機制,用于公益性服務機構的人員待遇和設施配置、維修、更新與平臺建設,以及農技研發與推廣服務等費用。要積極引進與培養農技推廣技術人員。可采取定向培養、集中辦班、異地研修、網絡培訓等形式,提升農技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將科技人員的實績作為評定職稱、職務晉升等考核的重要內容,實施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培養計劃,為農技推廣提供技術支撐。
二是建立扶持型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健全農技推廣服務政策,對體系建設、經費保障、農技推廣組織工作等作出明確規定,為農技推廣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為支持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和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農技推廣創新服務,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應制定農技推廣建設的相關補貼政策。
三是建立信息化的設施環境。我省已普遍建立起由省、市、縣農技推廣站(中心)、鄉鎮區域站等四級機構組成的農技推廣體系,由于缺乏現代化信息設備,在推廣的工作中仍然是靠技術人員的一張嘴,推廣效果不佳。為扭轉“網破”“線斷”“人散”的尷尬局面,相關部門應適當撥付經費,改善辦公條件和服務手段,配備化驗室、培訓室、圖書室、陳列室、辦公場所等基礎設施。建立必要的信息設備,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充分利用農技推廣信息網、“12316”、手機APP、農技推廣微信群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讓農技推廣服務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擴大農技推廣工作覆蓋面,并提高推廣效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