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昆明:青春獻林場 荒山變林海(圖)
昆明:青春獻林場 荒山變林海(圖)
農業網   時間:2019/5/8 14:02:00  來源:昆明日報  閱讀數:410

海口林場

  距離昆明市區約45公里的海口林場,幾十年前光禿禿的山坡早已成為綠色海洋,一株當年周恩來總理親手種下的油橄欖樹更讓林場遠近聞名。

  在幾代人的努力下,63年時間,海口林場從滇池邊的一片荒山變成了青山。青山綿綿,翠色欲流,伴著煙波浩渺的滇池碧波蕩漾。

  這究竟是一場怎樣的“變身之旅”?這背后,又有著怎樣的奮斗故事?

  從莽莽荒原到蔥蔥林海,幾代林場人種綠一片荒山。

  從昆明市區出發,山間公路兩旁郁郁蔥蔥,半個多小時就來到海口林場。

  將時間倒流回上世紀50年代,現在的海口片區根本不是如今這個模樣。上世紀50年代,海口片區森林遭到大面積砍伐,生態破壞極為嚴重,地質災害頻發,自然環境惡劣。

  1956年,為修復當地破壞嚴重的生態環境,經云南省林業廳批準,海口林場在兩個苗圃及一支造林隊的基礎上成立了。

  “建場初期,海口林場森林覆蓋率極低。光禿禿的山上,偶爾能見到幾棵云南松。”海口林場老職工歐紹品回憶。

  歐紹品已退休多年,他和兒子歐家昆是海口林場的父子兵。當年,歐紹品用牛車拉水、自己栽種,一路走一路栽。白天栽到哪里,晚上就在哪里搭草房、帳篷。

  建場之初,整個林場沒有一間正式的房屋。老一輩林場職工住著油毛氈房,女人們帶著孩子,以山為家,白天忙著種樹,晚上還要就著昏暗的煤油燈把破爛不堪的衣服一補再補。為了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在種樹的間隙,老林場人還要在稍微肥沃一點的地方種上一些粗糧。當時交通條件極為有限,*的一輛馬車專門用于運送樹苗,再陡的山、再遠的路,他們*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雙腿。職工一到山上就幾個月駐扎在上面,有時候生病了,只能就地采一些中草藥治病。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能支撐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就是把荒山綠起來的希望。隨著樹越種越多,離家的路也越來越遠,種下的樹苗*天茁壯成長。

  僅憑一代人,想要讓荒山變林海實在是太難了。

  跟隨著父輩在山上長大的林場職工子女,毅然承擔起了父輩們未完成的使命。如今,海口林場有很多“林二代”甚至“林三代”,作為中堅力量奮斗在生態建設的*線。

  從嫩小樹苗到枝繁葉茂,油橄欖成生態文明金字招牌。

  放眼望去,滿山的油橄欖樹綠意盎然,蒼翠繁茂。

  75歲的趙芝韻曾是昆明海口林場的一名職工。她已退休多年,一直住在林場。在林場散步,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拾撿路邊垃圾、查看樹木情況,是她每天必做的事。

  趙芝韻的堅守,只為周恩來總理當年那句:“一定要像照顧小孩子一樣,把油橄欖種好,也要讓云南的山山嶺嶺都綠起來。”

  上世紀60年代,我國從阿爾巴尼亞引種了1萬株油橄欖到了中國,分8個省區進行試種。經過國內專家外對氣候、土壤等條件大量論證,加之當時海口林場職工隊伍穩定、種植和管理經驗豐富,海口林場被列為重點試種區,安排了2000株油橄欖樹苗的種植任務。

  1964年3月3日,周恩來總理來到了海口林場,在阿爾巴尼亞專家的指導下親手種下了一株油橄欖樹苗。為了實現總理的囑托,林場職工每天起早貪黑撫育這一片油橄欖樹,即使在工資都無法發放的困難時期也不曾離開。如今,當年的油橄欖樹苗早已枝繁葉茂,成為海口林場的一大名片。

  63年風風雨雨,在幾代林場職工的不懈努力下,當年的荒山變成了如今的綠洲。如今,海口林場的軟硬件也今非昔比,辦公樓、停車場、食堂、展覽館一應俱全,先后榮獲“*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全國十佳林場”等榮譽。

  在保護好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海口林場還不斷加大生態建設投入力度,森林面積每年提升0.55%;森林覆蓋率每年提升0.5%;森林蓄積量每年增長0.6萬立方米。

  隨著國有林場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作為云南省改革試點單位,海口林場緊緊抓住契機,深入探索改革和發展新模式、新思路。今年3月,由西南林業大學與海口林場合作申報建立的“昆明滇池面山森林可持續經營國家長期科研基地”已經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式批準立項。該項目將在生態恢復、森林可持續經營、特色人工林培育和林下種植4個方面開展科研創新和研究示范,力爭通過10年時間,逐步建設成為輻射西南、國內*、國際知名,集科研創新、成果示范為一體的*長期科研平臺。項目建成后,將為全省乃至全國滇池面山石漠化治理、采石采礦跡地植被恢復、特色人工林培育和林下種植提供技術支撐。

  歷經63載“變身”之旅的海口林場,成為守護昆明發展的一道擁有蓬勃生命力的綠色屏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iqifan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