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水稻耕田育秧時,在湖南省瀘溪縣浦市鎮都歧村,村民采用古方古法種植水稻,農藥化肥不下田,在打好農業生產生態綠色牌的同時,為全村打造鄉村旅游農耕文化品牌助力。
日前,在瀘溪縣浦市鎮都歧村,立夏過后的田野上,完成翻耕的水田如一面面明鏡鑲嵌在青山綠水間,與粉墻黛瓦的村莊相映,清新、靈秀而生動。一大早,村民向顯云、石長生將準備好的石灰和農家肥裝上手推車,來到田邊,走進新翻耕的田間,拋灑石灰、農家肥,殺菌除蟲、加底肥,為秧苗移栽做準備。去年,村民向顯云以石灰替代農藥,用綠肥、農家肥取代化肥,種植了兩畝多佤鄉米稻。他告訴筆者,水稻種植用農家肥作底肥、基肥,用石灰殺蟲防病,種植出來的米相比一般的米質、口感都要好,市場價格1斤也高出1元多錢。
今年,對接農耕文化品牌打造,該村規劃建設了200畝生態佤鄉米稻生產片區,禁止農藥化肥下田,推廣石灰防治病蟲害、農家肥肥田的綠色原生態種植,村民紛紛響應。村民石長生在村里流轉了50畝田,全部按照這一原生態的種植方法發展佤鄉米稻種植,提高米質增收。
都岐村風景秀麗、民族風情濃郁。近年來該村著力盤活本地自然、人文生態優勢,在保護山水、田園、鄉愁文化中規劃建設美麗鄉村,以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產業推動旅游,以旅游促進農業產業增效助民增收,農耕文化鄉村旅游品牌日益叫響。據統計,僅今年1-5月,該村接待游客人數就已經突破3萬人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