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漯河市舞陽縣馬村鄉,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連片的蔬菜大棚。大棚內一片翠綠,農民忙著采收,臉上洋溢著幸福。
“我們任橋村曾經是個后進村,前幾年村集體經濟幾乎是零。近年來,馬村鄉政府通過挖掘農業潛力,實現土地返租倒包、發展蔬菜大棚等高效特色產業,促進村民增收致富,也壯大了村集體經濟。2018年,任橋村集體經濟可用收入達30多萬元,結束了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的歷史。”舞陽縣馬村鄉任橋村黨支部書記辛少平告訴記者。這一成績,得益于漯河市舞陽縣馬村鄉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成果。
自去年以來,漯河市舞陽縣馬村鄉以資金、資產、資源有效利用為抓手,立足當地實際,突出謀劃,創新機制,強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大發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產業是關鍵。據馬村鄉負責人介紹,2018年,該鄉經過多方考察論證,選準大棚蔬菜種植作為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引入專業化種植經營管理團隊,成立種植合作社。該鄉投入資金90萬元,引導各行政村出資,集中流轉土地1200畝,以反租倒包形式入股合作社,建立產業示范園,集中統一經營,每畝土地每年凈收入租金800元,今年計劃擴大到3000畝。同時,在“抱團”發展的基礎上,又整合項目資金實行“抱拳”發展,鄉政府統籌整合10個貧困村的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和8個貧困村的縣派*書記資金,共計270萬元,在園區新建標準化蔬菜大棚96座,使資金形成物化資產,通過折股量化明確產權后出租給合作社,每座大棚每年租金4000元,項目運營期15年。
據悉,2018年以前,馬村鄉29個行政村中只有7個村有集體經濟收入,共計60多萬元,其余22個村幾乎沒有村集體經濟收入,日常運轉捉襟見肘,公共服務難以維持。與此同時,農村的大量閑置資產由于長期缺乏管理,造成了無端浪費或低價處理等不同程度的流失。為了充分發掘資產變現能力,該鄉積極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將村內宅基地上的荒宅、荒院、荒片收歸集體進行復耕,用于置換建設用地指標,經驗收合格后每畝土地給予2000元獎勵。去年,全鄉共整治土地480畝,實現“政府得土地、集體得實惠、城鄉得發展”。
據悉,2018年,馬村鄉與山東壽光一家公司合作,在灣王村、馬南村大力發展蔬菜大棚種植,合作社按公司的“訂單”生產,公司負責種植技術的推廣、“訂單”產品回收及銷售、品牌打造,為合作社提供全方位服務和技術指導,并承擔市場風險因素。目前,在蔬菜大棚基地務工的固定貧困勞動力達20余人,長期務工的貧困戶就有100余人。種植合作社重點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就業,每人每月工資在1500元左右,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通過“政府+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模式,形成一級帶一級,共享發展成果的良好態勢。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馬村鄉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全覆蓋,其中打造年收入30萬元以上的村3個,10萬元以上的村5個,其余各村年收入也在5萬元左右,實現了大跨步發展。
“下一步,馬村鄉將繼續圍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一主線,不斷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有效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向著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堅實邁進。”談及今后的發展,馬村鄉黨委書記王二星滿懷信心地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