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治、郡縣穩;郡縣治、天下安。鄉村善治與否,不僅關系到近6億人生活其中的農村是否安定有序,也直接決定著鄉村全面振興的根基能否穩如磐石,特別是在內外部環境十分復雜的當前,更相當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大局的和諧穩定。
一段時期以來,在城鎮化與逆城鎮化并行交織下,生活在農村的群體不斷分化,相應地帶來了鄉村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加之農民群眾民主意識、法治意識增強,鄉村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課題。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明確了新時代加強鄉村治理的頂層設計,對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目標任務提出明確要求,為全國各地探索鄉村治理有效路徑提供了根本遵循。
誕生“楓橋經驗”的之江大地更早破題。安吉余村創造了10余年零上訪、零訴訟、零事故、零刑案、村“兩委”干部零違紀的治理成績;寧波象山推行以“說、議、辦、評”為核心內容的村民說事制度,讓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事事合民意、得民心。這些鄉村治理辦法路子,連同其他地方的有益探索,為我們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堅定走好鄉村善治之路提供了經驗和啟示。
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村黨支部這個戰斗堡壘任何時候不能有絲毫動搖,先進支部要不斷增加,中間支部要大力提升,后進支部要不斷整頓,對村級黨組織和帶頭人要來一場整體建強優化。村級黨組織對農村各類組織的領導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松,通過以黨的基層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務監督組織為基礎、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紐帶、各種經濟社會服務組織為補充的農村組織體系建設,確保黨組織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著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有序。矛盾是無時無處不在的,鄉村治理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排查、調處和化解農村矛盾糾紛。要做好群眾工作,提高鄉村管理服務能力,把農民關心的問題就地解決好,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同時還要善于運用人民調解工作手段,健全村民調解員隊伍,確保及時化解矛盾。法治發揮著定紛止爭的關鍵作用,應該緊緊抓住信息進村入戶的有利時機,推進互聯網與鄉村治理的深度融合,健全鄉村公共安全體系和法律服務網絡。
走好鄉村善治之路,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在那些婚喪陋習、天價彩禮、孝道式微現象較嚴重的鄉村,必須深入推進移風易俗,通過樹典型、做示范、育風塑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農民群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不少村莊有自己的村規民約,內含著*文化基因,對鄉村治理發揮著重要作用,村黨組織要善于借助其力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強化為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遵循。
鄉村治,百姓安,則國家穩。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治理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大膽探索實踐,不斷激發鄉村主體活力,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讓鄉村既生機勃勃又安定有序,堅定地走好新時代鄉村善治之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