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廣西脫貧經驗“走俏”東盟(圖)
廣西脫貧經驗“走俏”東盟(圖)
農業網   時間:2019/7/1 13:49:00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閱讀數:358

脫貧

  “泰國和廣西一樣也是火龍果主產地,但你們在大規模種植的同時,通過承租土地、吸納就業等方式,帶動了周邊貧困群眾致富,這些經驗我們必須帶回去。”日前,參觀完廣西南寧市隆安縣丁當鎮金福火龍果基地,泰國內政部官員瓦薩娜·特查維吉特薩恩把現場能收集到的所有資料,全都裝進隨身攜帶的公文包里。

  日前,第十三屆中國-東盟社會發展與減貧論壇在廣西南寧開幕,來自中國以及柬埔寨、泰國、印尼、緬甸、老撾等東盟國家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在探討減貧合作外,還實地考察廣西脫貧成效,交流減貧經驗。

  與東盟山水相連的廣西,是中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正舉全區之力推進脫貧攻堅,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突出*識別、實施“八個一批”舉措、完善退出機制……經過艱苦努力,過去3年,廣西累計減貧325萬人,僅去年就有116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10.5%下降到2018年底的3.7%,多項首創經驗在全國推廣。

  參觀完南寧市蘇圩中草藥扶貧產業示范區,印尼農村、落后地區發展和移民部司長西斯瓦·崔哈迪認為“廣西經驗值得推廣”。他十分贊賞廣西全力補齊貧困地區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等短板的做法,“3年內讓300多萬人擺脫貧困,這是了不起的壯舉,我希望能將這些經驗帶回印尼,助力本國快速高效減貧。”

  這些年,到廣西“取經”的國外官員和專家不在少數。自2007年以來,廣西先后舉辦22期國際減貧經驗研修班,70多個國家的400多名扶貧官員前來學習交流。

  就在一個月前,應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邀請,東南亞執政黨干部考察團到廣西開展“共建‘一帶一路’共促減貧合作”對話交流活動,并到南寧市新江鎮吳茱萸種植基地考察產業扶貧成效。

  該鎮新樂村通過成立農民合作社推廣種植吳茱萸,16戶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1300多元增加到1萬多元,這給印尼民主斗爭黨教育培訓部主任伊娃·孫達麗留下深刻印象:“提高農民收入是關鍵,印尼也在發展中草藥種植產業,但沒有很好地與扶貧結合起來,廣西經驗帶給我們很多啟迪。”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人類的共同理想,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2017年起,廣西把東亞減貧示范合作技術援助項目老撾部分列入落實老中合作規劃綱要任務,派出多名專家常駐老撾開展工作,并安排700萬元資金支持項目建設。

  借參加此次減貧論壇的機會,踏上項目合作方廣西的土地,老撾農林部農村發展與合作社司副司長坎彎·坎普喬對*扶貧模式表現出濃厚興趣。從南寧市青秀區劉圩鎮生態循環肉牛養殖基地,到隆安縣震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考察中,他事無巨細地記下當地脫貧做法。

  “廣西因地制宜規劃發展特色扶貧產業成效明顯,值得許多仍在與貧困作斗爭的國家學習。”坎彎·坎普喬說,廣西開展*脫貧尤其是“一對一”結對幫扶讓他深受觸動。“這種人性化的幫扶形式,我在其他國家是沒有見過的。”他說。

  震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已搬遷入住5846戶、貧困群眾2.4萬多人。為讓搬遷農民留得住、能致富,該安置區積極開展就業服務和技能培訓,落實創業獎補政策,9000多名搬遷群眾實現了穩定就業。在安置區落戶的30家企業全部達產之后,還將提供4800多個就業崗位。

  “為搬遷農民提供好的房子、好的教育和醫療條件,菲律賓也有類似做法,但需要個人申請,在中國則由政府牽頭主動識別貧困人口。”菲律賓國家減貧委員會首席行政助理艾里亞斯·拉布羅說,“從這點講,我們要向中國學習。”

  緬甸農業、畜牧和灌溉部官員吳贏敏表示,在廣西的考察,讓他對中國減貧工作尤其是農村減貧戰略體系、“整村推進”開發式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有了更深的認識,回到緬甸后,他會將這些減貧經驗運用到國家發展中,并實行項目試點。

  “廣西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貧困的同時,積極搭建平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東盟國家分享脫貧經驗,開展減貧合作,為加快世界減貧進程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副主任譚衛平這樣評價。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zhaoxuejing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