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夏收夏種已近尾聲,在南京各地的農村,隨處可見各類農機行走在田間地頭,搶抓時間進行作業。在六合區龍池街道頭橋村,成子忠指著不遠處一臺正在作業的插秧機,介紹起這個“大家伙”的不同之處。“這是一臺連著北斗衛星的插秧機,它在作業中的所有信息,包括軌跡、照片、作業面積等,都能在手機上看到。”
可以看到,插秧機前端裝著一個磚塊大小的黑色主機,上方安裝了攝像頭,這兩樣設備構成了一套“北斗農機管家”,在成子忠的手機上,也安裝了一個對應的微信小程序。隨著插秧機開始工作,手機上就能清晰顯示藍色的運行軌跡,而每過8分鐘,攝像頭就會自動拍攝一張照片,傳送到手機上。
安裝這樣一套設備,需要花費3000元。作為農機合作社的負責人,成子忠已經給15臺農機裝上了“農機管家”,其中,他自己出一半費用,政府補貼一半。“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發現這個東西確實好,就算沒有補貼,我也要給其他機器全部裝上。”成子忠說。
“農機管家”究竟好在哪?成子忠的回答就兩個字:*。“過去,我們和種植大戶談農機服務面積,基本上都靠肉眼來判斷,雙方很容易扯皮,有了‘農機管家’后,雙方通過手機都能看到準確的數字,不會有任何意見。”另外,合作社聘請農機手操作,利用“農機管家”也實現了*管理,避免了矛盾。
和成子忠的感受一樣,目前,全市不少農機合作社在安裝了“農機管家”后,反饋都不錯。據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統計,自5月21日開始安裝以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全市安裝近400臺,服務農田面積超過7萬畝,且裝機量還在不斷擴大。
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北斗農機管家”就是南京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管理信息平臺,是南京市在全省率先開發。平臺基于現代地理信息、大數據、云計算和智能化技術,疊加了南京市“農地一張圖”與作業地塊圖層數據。“對于用戶來說,它的*測算功能,能有效解決服務上的問題;而對于政府職能部門來說,能夠解決農業的*補貼問題。”該負責人說,以機械化秸稈還田為例,過去,發放補貼主要是看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簽訂的合同,至于執行了多少,很難考證?,F在有了該平臺,所有農機的作業在后臺都留有痕跡,能自動測算出面積,讓發放補貼有了更*的依據。
事實上,*測算和*補貼只是“農機管家”的前期功能,平臺開發商、江蘇北斗農機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偉介紹,按照市農業農村局的要求,未來,“農機管家”將實現像“滴滴打車”一樣的功能,“農忙時節仍會出現農機供不應求現象。對一些小農戶來說,協調閑置的農機資源,對于他們的生產將有很大幫助。”陳偉說。
讓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正是南京市開發“農機管家”的初衷,而從實際效果看,裝上“農機管家”,把手機變成新農具,帶來的效應還遠不?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