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以來,廣西防城港以貧困村脫貧摘帽和貧困戶脫貧致富為核心,以發展貧困村集體經濟和增加貧困戶收入為切入點,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發揮“海”的優勢,做足“邊”的文章,激發“山”的潛力,不斷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構建“海邊山”產業扶貧富民新格局。
謀劃扶貧產業布局 建立指導發展制度
坐擁資源,不等于享有資源。只有科學開發利用資源,才能將資源為我所用。
在扶貧攻堅路上,防城港依托“海邊山”資源優勢,以推進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引領
突出產業融合、產村融合、產鎮融合發展,科學制訂縣級“5+2”特色產業發展計劃,調整充實縣級和貧困村特色產業清單,注力推動各項產業扶持政策落實,打好貧困地區“綠色牌”“生態牌”;引進加工企業進入邊境地區、十萬山區,發展以肉桂、八角、香糯、牛大力等為重點農產品加工,創建品牌,改造提升貧困地區傳統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推動山區扶貧產業高質量高效益發展。迄今,全市建成60萬畝甘蔗、16萬畝海水養殖、67萬畝肉桂、62萬畝八角、6萬畝金花茶、3萬畝中藥材、2萬畝上思香糯、2萬畝“紅姑娘”紅薯等名特優農產品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防城港按照自治區有關要求,全面推動加快建立貧困戶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規范選聘流程,開展產業發展指導員培訓,確保每個產業設置1名產業指導員,每個貧困村都有不少于3名產業指導員,每個非貧困村不少于1名產業指導員。全市共有288個村組織選聘624名產業發展指導員,服務在一線。
到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0.8億元,同比增長5%;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0億元,同比增長4.8%;完成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2元,同比增長9.5%。累計舉辦各種技術培訓班288期,培訓人數2.98萬人次。
構建利益聯結機制 解決產品產銷難題
扶貧不能狗熊收苞米,掰一個丟一個。
圍繞鞏固脫貧成效,防城港重點補齊農業龍頭企業帶貧能力不強的短板,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村”和“公司+貧困戶”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區(園、基地)帶貧作用,增強企業和貧困戶利益聯結,確保每個貧困村有1個以上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或建設1個特色產業基地(園)。
防城區引進防城港市澳加糧油工業有限公司,與防城區金穗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合作,發展油茶種植1萬畝,落實1680萬元資金發展油茶種植,并依托廣西園豐畜牧集團有限公司,落實2390萬元資金用于生豬養殖,發展訂單農業,培育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和生豬產業。
同時,抓住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機遇,摸索“邊合區+貧困村”經營模式,借助產業扶貧資金,重點打造以倉儲物流、落地加工為主的扶貧產業園區,發展貧困村“飛地經濟”。目前,全市已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258家,創建產業基地(園)215個,培育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259名,實現了新型經營主體覆蓋帶動貧困村的貧困戶比例達到20%以上。
此外,還以“5+2”特色產業農產品為重點,統籌兼顧其他優勢特色農產品,積極構建高效便捷的物流配送體系,扎實推進“特色產業品出村”“農產品電商出村工程”“愛心扶貧銷售公益活動”“特色農業品牌創建活動”“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工程”“農產品產銷對接宣傳活動”等六大活動,成功包裝上線了肉桂、八角、香茅、金花茶、牛大力、水果等一批農產品,推動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著力破解“運不出、賣不掉、價不高”難題。
搬遷增強“造血”功能 工農“握手”強村富民
此路不通,總有一條路會通。走向富裕的大道從來不擁堵。
易地搬遷是一條終結貧困的好路子。防城港按照“搬得進、住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引導和鼓勵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致富帶頭人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到易地扶貧搬遷點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安置點設立“扶貧車間”或發展農產品加工點,建設“微田園”等農耕場所,吸納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在防城區那良鎮那巴村等建立一批安置點,實現易地搬遷“抵邊守邊”,用足用活互市貿易政策,成功探索出“邊境貿易+互助組+落地加工”等模式。上思縣南屏安置點實施“微雞舍”工程,發展優質家禽養殖致富;防城區河西安置點設立小區內扶貧車間——校服生產廠,解決60人就業問題。
同時,圍繞脫貧和富民目標,狠抓各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先后建成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1家,涵蓋糧油、制糖、海產品加工等多個行業。其中,年產值億元以上的3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為680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31%;全市農(畜)類產品榮獲廣西*產品14個;有機綠色產品產地創建面積達49萬畝,“三品一標”綠色優質農產品達到30個。工農“握手擁抱”,為扶貧路上的強村富民添了光增了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