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聊城市陽谷縣閻樓鎮辛莊村,干凈的街道、通透的胡同、整齊的院落自不必說,令人印象*深的,還是美麗鄉村建設中留住的那淡淡鄉愁。
蝎子坑邊的老井
辛莊村南頭,有一個占地近十畝的水坑,因其形狀像一只蝎子,人們都叫它蝎子坑??铀闹茉詽M了垂柳和櫻花,坑內四季有水,鵝鴨嬉戲??游鞅卑队幸粋€古色古色的小亭子,亭下有一口水井,井口四周的石頭十分光滑,石頭上一道道大拇指粗細的溝溝,都是過去人們打水時井繩磨的。村里老人講,這口井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由當時村內的張姓秀才籌資所建,人們叫它秀才井,從沒斷過水,周邊的老百姓都來這口井里挑水。這口井底部有一個洞,抗日戰爭時期,一位八路軍傷員為躲避日偽軍的搜索,曾藏在洞里養傷,人們又稱這口井為“革命井”。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村民家里打了水井,人們漸漸不來這里挑水了,后來,村里的其它井都被填埋,不知哪位有心人用石板把這口井蓋上了,所以才得以保存下來。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井上建起了一座亭子,給蝎子坑周圍環境頓時平添了不少情調。
百年老屋的滄桑
離蝎子坑不遠的村中心,緊靠主街北面有三間老屋,很是顯眼。土墻、青磚、灰瓦,房頂上還長著一些草,隨風搖擺,厚厚的兩扇木門兩邊,有兩個木欞的小窗戶。外面兩間是通的,正對門放著一張八仙桌、兩把太師椅,桌面上的漆斑駁陸離,看起來很有些年頭。里屋,放著幾個木柜,上面的鎖、合葉早已銹跡斑斑。
村干部張洪彥介紹,這是建國前老黨員張之元的老屋。張之元1923年出生,他自幼隨教私塾的爺爺讀書習字,在村里屬于有文化的人,由于思想積極,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個老屋就是村內及附近村莊黨員、思想進步群眾秘密集會、開展地下活動的場所。解放后,他曾在村內擔任生產隊長等,在村內及周邊威望很高,一生忠于黨,熱心服務群眾,2016年去世。去世前,他把老屋捐給村里作為公用?,F在,人們從屋前走過,都不由得會看上幾眼,特別是村里的一些老人,提起老屋和它的主人,總有說不完的故事,講給村里的年輕人和外來人聽。
村史館里的記憶
在老屋斜對過,有一個獨立的院子,這里就是辛莊村史館。走進村史館,只見院子里擺放著石磨、石磙、馬車及梨、耙、鐮刀等一些農具。東屋里擺放著紡車、織布機、風箱、竹編的干糧筐、瓦盆、紙糊的針線筐等生活用品,很有農家生活氣息。走進北屋,墻上掛滿了展板,圖文并茂,形象地介紹了辛莊村的歷史變遷,村里的知名人士及革命烈士的先進事跡。
張洪彥告訴記者,院里這些老物件,是從農家一件一件收集起來的,基本都不用了。上了年紀的人還認得,一些年輕人都叫不上名,更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收集這些東西,就是讓人們睹物思情,留住一些記憶。
辛莊村的文化墻內容豐富多彩,但有一組圖給人印象*深:耕地、播種、管理、收割……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畫,展示了典型的魯西農耕文化。鎮長楊森介紹,“我們建設的是美麗鄉村,鄉村就應該有鄉村的特點、鄉村的味道,不管再過多少年,不管你走多遠,總有一根線牽著手,讓你永遠想著家鄉,總想著要回來看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