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生活節奏快、壓力高,對大自然的渴望和追求使得更多的城市人向往鄉村生活。2014年上海市出臺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相關文件,以生態文明戰略思想為指引,通過美麗鄉村建設的帶動作用,努力使上海在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方面走在全國的前列。目前,鄉村作為一種居住形態,已成為越來越多人追求和向往的居住空間,許多上海的年輕人也來到鄉村創業。
截至2017年6月,浦東周浦鎮旗桿村、閔行浦江鎮新風村、等45個村被評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當前已經完成2/3的村莊改造工程。截至2016年底,上海全市累計有700多個村實施了村莊改造,對50萬戶農戶進行了改造,占改造農戶總數的2/3。
目前,上海正有計劃、有步驟地提煉鄉村建筑、鄉村文化的要素和符號,形成“1+9”大調研。“1”是歸納和概括上海與蘇浙皖有別的特色;“9”是根植于上海9個涉農區,聚焦歷史與文脈積淀。未來鄉村不僅是重要的居住空間,還是打響“上海制造”品牌、吸引創新創業群體的重要發展空間。
有哪些“美麗鄉村”建設模式?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嵐專門對上海美麗鄉村建設作了樣本調查。他介紹,為積極響應美麗鄉村建設政策,上海市政府經過多年的規劃,并融合當地的歷史發展、人文特色、農業種植等多個方面的因素,總結概括出以下幾種發展模式。
——現代農業型。上海市政府綜合考慮上海市的區位和人文等條件,確定了特色農產品種植和大型機械化種植兩種發展模式。這兩種模式,既可以滿足量的需求也可以保證農民的收入。例如,崇明區豎新鎮仙橋村建立農機、果蔬等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大型機械化種植,通過建立大型合作社或農場,采用現代化的種植與管理方式,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努力打造自己的農產品品牌,以滿足市場對于生態環保農產品的需求。
——生態旅游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養生保健觀念十分強烈,加大了對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上海充分利用這一商機,積極發展生態農業。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的新場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種植各種特色果蔬,并逐漸形成規模,在作物開花季節,開展桃花、油菜花等一些賞花活動;在作物成熟季節,開展采摘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時機來促進當地農業旅游的發展。
——鄉土人文型。“鄉味文化+旅游+農產品”的模式主要是根據當地保留的一些傳統文化和一些古老的建筑,以發揚繼承*傳統文化為切入點,通過對當地一些古老建筑的修繕、還原,打造傳統的鄉土文明。
有哪些美麗鄉村建設案例?
浦東新區書院鎮塘北村——鄉村河道“水文化”悄然興起。塘北村在打造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中,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水清岸綠,鄉村美麗風光一覽無余,但在2017年中小河道整治中也有11條鎮級河道被列入整治范圍,通過前段時間的努力,已在2017年3月完成了疏浚,部分違建清除也在2017年5月之前全部完成。而一向具有創新思維的村委班子,并不滿足于完成任務或維持現狀,在水清岸綠的基礎上打造“升級版”,悄然做起了“水文化”文章,打造出美麗鄉村的新亮點。
塘北村的水清了,村兩委班子召開會議研究繼續做“水美”的文章,形成了在鄉村河道里種植水生作物的“生態保護水資源的方案”,請人設計,做出效果圖,引進燈芯草、再力花、鳶尾、千屈菜、木賊、菱角等,使塘北的“水”錦上添花。
閔行區馬橋鎮民主村——從拼企業到拼環境。整潔的道路、清新的空氣、碧藍的天空,這些都是人民所向往的,但是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很多人,尤其是在經濟需要發展的農村,更愿意放棄環境而選擇利益。這個問題曾經也是困擾民主村的一個難題。
據介紹,民主村反復召開村民大會,努力算清楚進行改造后的每一筆賬,通過仔細計算,群眾逐漸認識到了自身利益不僅不會受任何損失,村里還能得到長遠發展。于是困難和阻力變成了發展的動力,成功清退了六家污染企業,整理出的建設用地被村里更好地利用了。不僅沒有讓群眾的利益受損失,反而通過政策的帶動,村里積極地整合資源,使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
金山區山陽鎮嘴漁村——文化根源不能斷裂。杭州灣畔的金山嘴漁村認為,要想讓村子真正地變為美麗鄉村就必須根植于當地特色的漁業文化資源。該村對原有古建筑進行修繕,同時繼承原來建筑的特點進行建設,并融合當地獨具特色的漁業文化,提出了建設特色小漁村的方案。首創上海媽祖文化館、海漁文化館、漁家茶室、漁民畫工作室等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文化館。對于古老街道進行建設修繕完成后,對一些與漁業文化相吻合的產業進行招商,如漁業書吧、漁家茶室等,打造了漁業傳統文化產業一條街,供外來游客了解觀賞學習。不僅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促進了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青浦區金澤鎮蔡浜村——農民認同才是關鍵。對于村莊的環境整治一直以來都是上海市政府*頭疼的一項工作。*突出的表現就是,政府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對秸稈、生活垃圾等進行清運,但是老百姓根本意識不到這種做法的重要性,沒過幾年又會恢復原來的樣子。但是這一現象在上海市青浦區蔡浜村就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首先是讓村里的干部首先負起責任,召開村民生活座談會等,通過向村民宣傳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未來村里的發展規劃和發展愿景,使村民真正地了解到建設好自己村莊的重要性。其次,出臺了美麗鄉村建設與長效管理辦法,設置相應的制度,采用獎金獎勵的方式,通過對每家每戶院內及周邊的環境進行測評,并把測評結果進行公示,對環境優良的農戶進行一定的現金獎勵。在2017年,這種獎勵制度進一步完善,并提高了獎勵的額度,對違反制度的農戶還要進行處罰。通過這項制度的實施,蔡浜村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美麗鄉村建設如何創新機制?
——充分挖掘農村資源。上海對全市的1195平方公里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行盤活,使其變成構建美麗鄉村的潛在財富和物質基礎。根據新一輪的土地調整政策,以增加宅基地的置換試點作為出發點,明確各區域的功能定位,促進容積率的提升,將土地所具備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讓資源變成資本。加快對“四區”(居住社區、商貿街區以及工業園區和農業園區)的聯動建設,充分體現上海城鄉一體化與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其產業空間布局與經濟發展特色。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參考其他省市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經驗,通過稅收優惠等手段來鼓勵更多的資本參與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同時,政府部門應側重于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環境衛生的監督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促使社會資本能夠規范有序地參與美麗鄉村的建設。
——形成美麗鄉村產業鏈。將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特色鄉土文化和特色農業產業結合起來,完善美麗鄉村產業鏈,提高農民群眾的就業率,增加農民致富渠道,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同時加快推進“兩化”(農民工市民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
——加快聯動改革。加大力度進行“六項制度”(土地、戶籍、社保以及住房、產權和行政管理)的聯動改革,從而促進聯動建設思路的科學合理化,從整體上實現“六化”(包括農地經營實現規模化、進城農民市民化、農民居住社區化、養老保障制度化、集體資產股份化和政府職能服務化)的聯動推進,土地資源優化配置難和農民群眾身份轉化難的問題得以有效解決,從而有效減少農村人口同時促進城鎮人口的增加,有效減少農村住房的同時促進城鎮住宅的增加,有效減少農村建設用地的同時促進城鎮建設用地的增加,讓二、三產業和農業規模經營實現協調發展,從而構建美麗鄉村,彰顯上海城鄉一體化的特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