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20日,第五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工作交流系列會在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召開,會議總結了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工作的成績與經驗,并就農業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與一二三產業融合及農民利益分配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大會提出,2018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各遺產地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高度重視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將遺產地納入各地鄉村振興發展大局,把農業文化遺產地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讓農民從遺產保護和發展中分享利益,讓鄉村成為宜居、幸福和承載鄉愁記憶的故土家園。
回顧過去十六年發展歷程,大會指出,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事業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我國農業文化遺產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保護發展同步推進,國內國際雙獲豐收,在保護監管、開發利用、宣傳推廣、國際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管理更加規范有序,各地遺產普遍得到了較好保護與發展。各地政府積極將農業文化遺產核心元素融入當地社會生活,借助遺產特色優勢和獨有的資源稟賦發展生態旅游,推動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并切實帶動了農民增收,吸引在外務工農民、當地大學生等回鄉創業,帶動了鄉土文化復興和鄉村繁榮。
在國際領域,我國一是在遺產數量上繼續保持領跑者地位,今年4月我國4項遺產新獲糧農組織認證,當前擁有遺產數量達到15個,全球領先;二是在糧農組織遺產事業中繼續扮演建設者角色,在我國積極推動下,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在逐步完善GIAHS的管理和申報機制;三是繼續發揮國際遺產交流的促進者作用,今年新認定的8個國家14項遺產中,除日韓外,其余各國均是參加過我國培訓的受益者,我國農耕文化傳承的火種開始播撒到世界多個國家。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在不同場合多次公開表示,“中國是全球農耕文化保護的先行者,是國際遺產事業的關鍵力量。”
我國率先在國際上開展*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至今已達91項。會議提出,各地應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大盤,一要提高思想認識,不斷增強對保護發展傳承農業文化遺產工作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開創新時代農業文化遺產工作新局面;二要加強頂層設計,高位推動農業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各地要結合自身經濟、社會等發展的基礎,完善規劃,并與生態文明建設、扶貧攻堅等工作結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三要借助平臺建設,推動遺產創造性發展和多功能挖掘,借助基礎設施、產業、文化、服務等平臺建設,集成政府的政策制度與服務,統籌協調支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展;四要強化宣傳科教,不斷提高農業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和品牌價值,叫響農業文化遺產特色區域品牌,讓農民在保護生態系統服務中發展,在繼承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中獲益。
來自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農產品加工局、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全國各遺產地代表,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中科院等相關科研機構、高校的專家學者等參加了會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