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推進實施,一點一滴抓出成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處在一個新的起點上,非洲是“一帶一路”向西進的自然延伸,中非農業合作借助“一帶一路”建設,應在走深走實上下功夫。
要切實認識到中非農業合作的戰略機遇。中非農業合作應該建立在雙方的比較優勢基礎上,能夠實現中非雙贏。從非洲國家來看,大部分國家屬于農業國,有豐富的農業資源,但缺乏農業現代化必需的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因此,很多非洲國家的農業還保持著比較傳統的種植方式,單產較低,農民生活還比較貧困。從非盟《2063年議程》來看,非洲國家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迫切愿望。從中國來看,中非十大合作計劃,農業合作處于重要位置,這表明中國對中非農業合作的高度重視。同時,中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有高質量的糧食品種、高水平的種植技術、豐裕的資本積累、*的農技人才、成套的農業機械、成熟的農業物流等比較優勢,對于中非農業合作、實現非洲農業現代化、解決非洲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實現減貧目標,中國能做出卓越的貢獻。
要真實面對中非農業合作的挑戰。對非農業合作,*個挑戰是企業存在判斷誤差。有些企業對于非洲農業投資機會不以為然,認為非洲社會不穩定、不安全,對非印象還停留在非常老套的刻板印象上。也有一些企業想當然地認為非洲自然條件優越,糧食蔬菜不能自給,去非洲發展一定會成功。不做充分的市場調研,堅決不進入或冒然進入,這些都是對非農業投資判斷誤差的表現。另一個挑戰是中非農業合作中,以農業產業鏈進入非洲的模式不成熟。如果只是農業全產業鏈中的某一個環節進入非洲,往往獨木難支。比如,只有農業機械,沒有優質品種,中非農業合作就成了無源之水。即使有了優質品種,是否適應當地的土壤也未可知。有人在南非種水稻,用了8年時間,嘗試過十幾個國家的水稻品種,*后才從中篩選出適合南非土壤的6個品種。
要務實推進中非農業合作。一是各級政府要從政策上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走進非洲。這些農業龍頭企業在資本、技術、人才等諸多方面都具有雄厚的實力,從意愿和能力上都具備走進非洲的可能性,他們應該成為中非農業合作的生力軍。二是增強對非洲農業資源的了解和掌握,做好國別農業研究。要弄清楚非洲國家現有的農業種植結構、土壤特性、氣候條件、人工成本、用電成本、土地歸屬、物流成本、貿易壁壘、外匯管制等情況,為中國農業企業進入非洲的區位選擇做好必要準備。三是農業企業要抱團出海,形成產業鏈,共謀發展。可以通過建設農業產業園的方式,吸引從種子、種植技術、農用機械到農業人才培養、農產品倉儲、物流、貿易等不同環節的企業和機構進入,以全產業鏈模式增強對非洲國家減貧、農業可持續發展、增加就業的支持,構建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四是中非農業發展要內外聯動、東西互濟。在構建新型開放經濟體系中,中國農業也要有所作為,非洲是可供選擇的重要方向,要利用國內非洲兩個市場、國內非洲兩種資源,實現中非農業生產要素的跨國跨洲流動,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資金、技術、人才,出口農業機械、種子,進口非洲國家優質農產品。這樣既有助于解決非洲糧食安全問題,又能滿足中國市場需要,實現中非農業合作的互利共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