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清遠英德: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農民變股民(圖)
清遠英德: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農民變股民(圖)
農業網   時間:2018/10/22 11:09:00  來源:清遠新聞網  閱讀數:405

美麗鄉村

  走進浛洸鎮,寬敞整潔的街道,蔥蔥郁郁的樹木,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小城鎮初具雛形。近日,《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出爐,公布了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等榜單,清遠市英德市浛洸鎮成功躋身其中。

  未有英德,先有浛洸。浛洸鎮擁有1500多年的縣級建制史,是一個歷史積淀濃郁、文化底蘊深厚、物質資源豐富的千年古邑。

  近年來,該鎮圍繞英德市副中心城市、歷史文化美麗小鎮和英西經濟文化商貿中心的發展定位,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規?;吞厣l展,引導村民建設美麗新鄉村,實施“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農民變股民”模式,讓這座沉寂在歷史長河的千年古鎮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

  鄉村生態游激活農村“三變”

  10月的粵北,天氣已微微轉涼,而在浛洸鎮白米莊村的徐家莊生態旅游度假區內卻還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一群村民正忙碌著在山上栽種映山紅、紫薇花等花卉。

  漫山的花海,讓這座原本寂靜的村莊重新熱鬧起來。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這里就是一片空山和荒地,難以想象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風景優美的旅游景區。”白米莊黨總支部書記楊嘉勇是去年新上任的90后,據他介紹,白米莊村位于浛洸鎮東部,距離鎮區不到5公里,由于地理條件優越,該村村民大多搬遷至浛洸鎮區或英德市區居住,村中空心化現象已持續近10年。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而近年來,浛洸鎮重點圍繞鄉村生態游做文章,大力推進鄉村旅游項目落地發展,通過旅游項目來激活農村“三變”。

  2017年,浛洸鎮引進徐家莊旅游度假區項目,白米莊村整合約4000畝土地和山林入股到景區,通過股份分紅、參與項目建設來獲取收益。成功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農村“三變”。此外,景區還采取“黨建+扶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揮“兩新”組織優勢,成立了公司的扶貧辦公室,以深化旅游休閑項目發展,探索“三變”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就業,目前景區共吸納了80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務工,月薪在每月2500元以上。

  而在不遠處的三村村,同時上演著農村“三變”的模式。該村通過農綜改整合了1800畝的土地,由廣州白云區同和街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浛洸鎮扶貧辦引進英德安美公司,規劃打造集種植、休閑、旅游于一身的生態農業產業觀光園,結合黨建扶貧、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等創新幫扶模式,使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促進貧困戶增收,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除了發展生態旅游產業以外,該鎮注重鞏固傳統優勢產業的主導地位。浛洸鎮是“中國蠶桑之鄉”、粵北糖業原材料的主產區,到2017年,蠶桑、甘蔗的種植面積持續擴大,其中蠶桑面積3.5萬畝,年產值2.8億元,蔗糖產量突破8萬噸,年產值3.6億元。

  貧困村蝶變“特色村”

  *近,浛洸鎮先鋒村委大路下村小組又接待了一批來自清城區到此參觀美麗鄉村建設的外地人員。“我們村時常會有外地的人來參觀學習,有時候雖然會挺累,但每次他們到來,我們都心感自豪。”對于到訪的人,大路下村小組小組長張福源總是樂此不疲地向他們介紹自己村里的建設經歷。

  張福源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大路下村小組還是浛洸有名的貧困村,因土地零散、產值低,大部分村民棄耕外出務工。留守村民居住條件簡陋,以泥磚房為主,且亂搭亂建現象嚴重,全村建筑雜亂無章、污水橫流、破舊不堪。隨著人口急劇增加與住房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村民為了宅基地建房,鄰里紛爭不斷,一度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矛盾村、上訪村。

  為了改善居住條件和改變村民貧困的生活面貌,大路下村重新成立了13人的理事會,將全村5個生產隊的宅基地集中回收,由村統一管理支配。實行“一戶一宅”政策,每宅按80平方米的標準安排宅基地。“對于不愿意拆除舊房的村民,除了理事會成員上門軟磨硬泡,發動親友勸導,還出動村里的老師做思想工作。”張福源說,當老師的村民見識較廣,在村里頗有地位。若是老師出馬還不行,就會拿出村規民約來“論處”:他家有紅白喜事,都不幫忙。這在鄉村是“殺手锏”,誰也不敢冒犯。

  思想工作解決后,大路下美麗鄉村建設進入了“快車道”,村里先后投資200多萬元,將村中街巷水泥硬底化、改造地下排水排污管道、安裝了自來水等;2014年以來,村黨支部和村理事會又積極發動村民籌資投勞建設美麗家園,建成了村前綠化帶、游泳池、村文化廣場、生態公園和修繕祠堂;投入150多萬元建設10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驛站。大路下村先后被評為英德市示范村、清遠市特色村。

  事實上,大路下村只是浛洸鎮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浛洸鎮以農綜改為抓手,通過整合涉農資金以及多方面籌集資金,分散村建“一村一點”、重點村建“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做法,點面結合,涌現出先鋒大路下、洋坑水口、張陂新屋等一批美麗鄉村建設典型。

  今年,該鎮重點以農村環境和村容村貌整治為突破口,省定貧困村169條20戶以上自然村已全面完成了“三清三拆”,有68條自然村完成了雨污分流和巷道硬底化;分散村有19條已完成了美麗宜居建設等待驗收。

  保護傳統文化培育文明新風

  碧桂園集團啟動古城文旅項目,挖掘弘揚魚咀古街傳統文化。

  “未有英德,先有浛洸”這句話還有前文:先有魚咀,后有浛洸。魚咀村地處浛洸鎮小北江邊,因地貌形如紅鯉躍江張口獵物而得名。數百年前的魚咀街曾是商貿古鎮,至今,保存有完好的古城墻、古碼頭、古井、古樹、古碑和古鋪。

  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該村受山洪及河水上漲影響,大片耕地連年遭水浸,村民有種無收,一批又一批的青壯勞力外出務工,剩余老幼病殘及兒童留守在家,魚咀村逐漸破敗。

  2016年4月,廣東省廣物控股集團對口幫扶魚咀村;今年初,碧桂園駐村人員也隨后進駐,全力幫助魚咀村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對此,碧桂園集團啟動了魚咀古城文旅項目,打造魚咀古街傳統文化精品與挖掘民宿旅游,目前已投入超過1300萬元成了排水排污、沿河景觀帶、門樓等景觀建設工作,規劃打造的60間特色民宿已完成數套,力爭今年10月底首批試營業。

  與此同時,浛洸鎮中有著“小西關”之稱的廣州會館已啟動修復工作。臨江而建的廣州會館已有150多年歷史,至今保存較為完好。老街里各種清末時期的舊商鋪、老宅以及中西合璧的騎樓,讓人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廣州。

  在著力保護傳統文化的同時,浛洸鎮還注重文化新風的培育。去年以來,該鎮成立了創文機構,組織干部職工、志愿服務者600多人次向群眾集中派發創文資料,組織城監等部門實行每周開展鎮區“六亂”治理常態化。此外,利用黨建微信群、農家書屋、遠教平臺等載體,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活動,建立農村核心價值觀宣傳欄100多塊。

  新城鎮發展吸引群眾回流

  在農村不斷升級變化的同時,浛洸鎮圩鎮的發展也跟上了步伐。

  本著“鎮當城建”的理念,2013年以來,浛洸鎮先后聘請了武漢規劃設計院、華南理工城市建設研究院對全鎮的總體規劃進行了修編,在原有新區的基礎上,在鎮區東部征地150畝推進新區建設,投入近億元,建設完成了新區3縱3橫路網,改造了衡州大道、浛洸大道綠化400多米;投入40多萬元對全鎮的路燈進行了節能改造、新建設亮化街道3000米,推進了鎮區1000多米的污水管網改造。

  為了營造干凈整潔的鎮區形象,該鎮村兩級還專門配備專業化的環衛隊伍和器械,建立了全域生活垃圾“村集、鎮運、縣處理”的長效機制,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觀。隨著浛洸鎮小城鎮建設工作的推進,浛洸鎮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和創業機會,越來越多的群眾選擇回鄉發展。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zw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