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溫泉縣郊的冷水魚良種繁育中心,幾十個池子里清流澄澈,各類冷水種魚怡然自得地游動著。從1998年的*次投放開始,白鮭屬魚類在賽里木湖安下家來,20年后,賽湖漁業旗下的溫泉冷水魚良種繁育中心,白鮭屬魚類繁育在規模、基礎設施、技術力量等方面,已經走在全國前列。以賽湖漁業為代表,持續創新令新疆特色冷水魚產業不斷破除藩籬,由弱至強。
自主研發突破產業發展瓶頸上世紀90年代,經過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的論證,在自治區水產局的大力支持下,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將賽里木湖作為天然漁場,發展以高白鮭、凹目白鮭為主的冷水魚產業。
然而由于沒有技術,一開始就受制于人。“*早一批魚卵是自治區水產局從國外買回來的,成活率很低。”10月21日,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總工程師蔡林鋼說。
新疆賽湖漁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工程師侯玉軍對此深有感觸:“前些年我們的規模能發展多大,完全取決于國外企業能給多少魚卵。”
通過自主創新破除發展瓶頸,成為新疆冷水魚養殖的當務之急。在自治區水產局的支持下,賽湖漁業、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通力合作,不斷擴大科研隊伍。
“為了高白鮭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我們經常在顯微鏡前一盯就是五六個小時。”侯玉軍說。2009年,高白鮭人工繁育技術逐漸成熟,受精率、孵化率大幅上升。“我們以前也就能買到幾百萬粒卵,”侯玉軍說,“可現在我們年孵化魚卵上億粒,從國外引進一些魚卵只是做品種改良用。”
從魚卵開始,關鍵環節的技術難題在*近幾年被一一攻克。鹵蟲孵化技術讓孵化的幼魚有優質的餌料,冷水魚發塘技術讓育苗速度大大加快……“以前在車間育苗,高白鮭3個月僅長2厘米,現在放到池塘里,1個月就可長到4厘米,每年可培育5厘米左右的高白鮭稚魚3000萬尾。”侯玉軍說,同時我們對賽里木湖的湖情有詳細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放流,大大提高了魚苗的成活率。
一系列科研創新在讓賽湖漁業獲得實用新型專利5項和國家發明專利3項的同時,也使得高白鮭成活率從1%上升到70%,魚卵人工受精率從40%上升到95%,成魚年產量從二三十噸增加到四五百噸。賽湖漁業走上了自主發展的快速道路。
穩步發展打造冷水魚產業體系“國家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保種繁育基地”、自治區級“高白鮭良種場”、自治區級“冷水魚人工繁育技術科技成果轉化基地”、自治區級“水產養殖示范場”……一連串牌子掛在溫泉冷水魚良種繁育中心的大門前。
自主發展讓企業有了活力,更加重視科技創新。2014年,賽湖漁業和自治區水產科學研究所、大連海洋大學、中國水科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聘請漁業專家到公司參與科研開發,為冷水魚相關產業提供了復合型人才和高新技術支持。
如今,賽湖漁業已形成高白鮭孵化魚苗、放流捕撈、加工、餐飲等完整產業鏈。“賽湖漁業是全國*早形成白鮭屬魚類規模化生產體系的企業,目前養殖規模、水平和效益都是全國*。”蔡林鋼說,“同時我們已開始向青海、內蒙古、黑龍江等省區輸出技術。”
賽湖漁業還在溫泉縣建成了新疆首座、也是目前疆內*具有出口歐盟資質的冷水魚加工廠,培育的高白鮭產品除運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還銷往歐盟國家。
2016年,溫泉縣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為我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該縣髙白鮭、凹目白鮭、齊爾白鮭等三種冷水魚產品被批準為安全示范區出口品種,高白鮭完成了由進口到出口的轉變。
生態紅利奠定冷水魚產業基礎冷水魚對水質要求異常嚴格,稍有渾濁便會死亡。冷水魚良種繁育中心落戶溫泉縣,源于這里*的生態環境。
溫泉縣位于阿拉套山與別珍套山之間,這里冰川融水、山溪水、泉水密布,水質純凈,且水溫恒定,相同月份下和賽里木湖水溫相差不超過2℃。
“公司在選擇冷水魚繁育基地時考察了七八個地方,*終選擇了水質條件*的溫泉縣。”賽湖漁業總經理馬壯說。
冷水資源優勢明顯,也是溫泉縣多年來堅持“環保優先、生態立縣”的成果。冰川、森林、草原、草甸孕育了溫泉縣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就連對環境*挑剔的“生物活化石”——新疆北鯢,也能在這里找到棲息的樂園。2012年,溫泉縣被列為*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
“不只是溫泉,整個新疆的自然稟賦都非常好,新疆河流大部分發源于高山冰雪融水,水質清澈,溫度低,為冷水魚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蔡林鋼說,“如今全疆上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為我區冷水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