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天空下,一塊塊水田倒映著藍天延伸到遠方。腳下的黑土極富黏性。這里是莫桑比克中非農業合作項目的西貢巴里農場。來自中國的農業技術正在改變當地民眾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翻地機平整量田后,當地民眾在農場隊長萬叢新的指導下在田埂排成一排播撒稻種。村民達尼埃爾年紀輕輕,卻已是個“老把式”。他說,在農場工作,不僅有穩定收入,還能向中國師傅學到種田的方法。萬叢新說:“這里土壤非常肥沃。種水稻分為直播和插秧兩種方式,現在我們采用的是直播的方法,便于當地村民學習操作。”
2011年底,中國公司與莫桑比克政府合作,開啟水稻種植項目,開發農田水利設施,打造規模化糧食種植和加工產業基地。莫桑比克*的水稻種植項目——莫桑比克中非農業合作項目應運而生。2017年,中鐵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開始對項目進行全面管理。
該項目執行總經理胡計高介紹,項目采用“公司+農戶”的經營管理方式,同本地農戶簽訂種植合作協議,將開墾出的部分土地交付當地農民,為他們提供資金、生產資料、農機和技術等方面的服務,*后依照合同收購稻谷。
經過多年努力,當地糧食產量顯著提高,種地賠錢變成了種地致富,農戶同萬寶莫桑農業園項目簽訂種植合同后,種植面積大幅度提高。2017至2018年度該項目種植面積達3.2萬畝,收獲水稻13571噸,合作種植*畝產達到1400斤,分別創下種植面積、單產以及總產紀錄。
項目合作農戶瑪蒂爾達·馬利克萊是5個孩子的母親。她說:“我們的農場來了中國朋友,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現在蓋起新房,孩子們也都有了上學的機會。”
收獲的水稻被集中到農業園的加工廠。廠房里,從中國引進的先進全套處理設備正在運轉,稻谷經過清理、脫殼、碾米、過篩、選色等流程變成了走進千家萬戶的“好味道”大米。這種顆粒飽滿、入口香甜的大米由莫桑比克前總統格布扎親自取名,已經成為莫桑比克的*品牌。
加工廠負責檢查維護機器設備的員工馬奈卡說:“莫桑比克人過去的主食只有木薯和玉米做成的‘西瑪’,大米是富人才能吃得起的食物,感謝中國朋友,讓我們也能吃上‘好味道’的白米飯。”
農機技術也是農業項目力推的重點。曼努埃爾老人是合作種植戶,擁有大片農場的他以前一直用家中的舊拖拉機耕作,每公頃只能收獲1.5噸糧食。和項目建立合作關系后,他接觸到了先進的農機,學到了新技術。隨著新拖拉機的到來,糧食產量翻了幾番。“現在每公頃能收獲7到8噸的糧食,感謝中國朋友為我的家人帶來了富足的生活。”他說。
目前,一個小型農業生態示范園已經建成。在示范園內,酒廠、米糠油加工、飼料加工、養豬、養魚、桑蠶養殖等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以后,示范園還將逐步向集種植、養殖、食品加工、貿易、物流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現代化產業園發展。
從中國引進的農機設備以及育苗、種植、加工等技術改變了當地水稻種植的現狀,大大提升了當地農戶的種植能力和水平,從而提高了當地糧食生產能力。這些成果有望解決莫桑比克糧食供應不足、農業生產落后的問題,曼努埃爾相信,中國的農業技術未來能夠惠及更多地方,幫助莫桑比克擺脫貧困。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